首页 产经 正文

彰显制度优势 建设美丽中国

2023-08-15 12:1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制定完善,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美丽中国展新颜。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安宁

“长廊郁翠柏,斜阳照五津。”唐代诗人李商隐笔下的翠云廊,是目前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今年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考察时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一系列制度不断制定完善,越织越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美丽中国展新颜。

以“林长制”促“林长治”

林长制,即按照“分级负责”原则,构建省市县乡村等各级林长体系,实行分区(片)负责,落实保护发展林草资源属地责任的一项制度。这不仅是生态文明领域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也是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的重大制度保障和长效工作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剑阁县执行严格的保护古树制度,实施“一树一档”挂牌保护、“一树一人”日常巡护等措施,让2万多株古树历经风雨仍苍翠如昔。

平均树龄达到千年的翠云廊,是推行林长制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安徽、江西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保护发展森林资源责任体系。2020年12月,《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印发,标志着这项改革正式推向全国。

从基层的实践中总结提升的林长制,其生命力也在于实践。一些推行林长制的地区,因地制宜推出“林区警长制”“林长+检察长”“民间林长”等系列新制度,形成了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强大合力,彰显出强大的制度优势,释放出良好的治理效能。

去年6月,我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立林长制的目标,近120万名林长守护莽莽林海,“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成为社会共识。

抓住“关键环节”“关键人”

正如林长、河湖长等制度的核心是责任制,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

2015年,《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印发,要求环境保护“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员承担主要责任”。自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抓住“关键环节”“关键人”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成为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一条领导干部生态工作“全链条”责任体系逐渐完善,责任之严明前所未有:事前,明确各相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事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环保督察制度等;事后,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例,这项堪称最严格的制度和法治保障动真格、见实效,向被督察对象严肃精准有效实施问责,为生态保驾护航。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内蒙古“一湖两海”重现生机,云南集中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全覆盖,共追责问责近万人,查处了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切实维护群众权益。

如今,在各地,省级党委常委会会议、省级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保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都在抓环保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加速形成。

让保护环境的人不吃亏能受益

盛夏时节,泛舟新安江,仿佛人在画中游,清澈的江水映出两岸葱茏,白墙黛瓦美不胜收。不同于其波平如镜的江面,10多年前因这条跨省大江而开启的一场补偿探索掀起的浪潮却激荡至今。

彼时,这一流域污染严重,长三角生态安全亮起警报。2012年开始,安徽和浙江各出资1亿元,开创流域补偿制度先河。在该机制下,“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成为原则。考核断面年度水质达标,浙江每年补偿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十年间,中央及皖浙两省累计拨付补偿资金57亿元。制度保障下,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向浙江省杭州市重要水源地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千岛湖水质稳定保持为优。双方都是赢家。

一江清水折射治理思路之变,生态环保积极探索市场化机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实行生态补偿制度。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要求,落实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让保护环境的人不吃亏、能受益,有力助推美丽中国建设。如今,在“新安江模式”示范带动下,全国共建立了15个跨省流域补偿机制、264个市县、乡镇层面补偿机制,推动“谁污染、谁治理”的约束性机制向“谁受益、谁补偿”的激励性机制转变。生态补偿制度也已涵盖森林培育、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方方面面,全国每年各类生态补偿资金总量达到1800亿元左右。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号令,“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