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乳品行业的“进”与“忧”
摘要:从牧场到餐桌,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可持续发展贯穿乳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如今减排低碳已成为全球乳企的“必答题”。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制定并落实奶业发展政策,出台对新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龙头企业生鲜乳加工增量进行补贴,支持乳业创新平台建设,设立自治区奶业振兴基金等多项措施,保障奶业发展,推进奶业振兴。图为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伊利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的奶牛。新华社
受到多方面外部因素影响,当前,全球乳业步入新一轮调整期,我国奶业同样面临挑战。透过近期举办的一系列奶业活动可以看到,行业竞争正在从品牌、渠道层面,拓展到数智化新技术、低碳未来战略层面。
迈向“世界一流”的呼和浩特
8月5日,世界奶业大会开幕式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全球乳企、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奶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呼和浩特近来的高光时刻,得益于该市乳业过去一年的亮眼成绩。2022年,呼和浩特奶牛存栏达到34万头,牛奶产量超过180万吨,奶业全产业链营业收入突破2200亿元,2025年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
在呼和浩特敕勒川生态智慧牧场的牛舍内,一头头奶牛排队走上转盘式挤奶机,约10分钟后,新鲜的牛奶流入真空管道,迅速降温至2~4摄氏度,随后进入奶罐进行储存。
工作人员称,“无人”是这里的特色。牛舍内,全自动挤奶机器人、全自动饲喂机器人、环境智控系统等一台台智能化设备有序运转。曾经靠人工逐个记录的反刍量、运动量等数据,现在只要给奶牛戴上智能项圈、电子耳标,在手机上便能轻松获取。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坚持把乳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号产业”,将资源、要素、政策向发展乳业倾斜,保障奶业高质量发展。
在金宇国际生物科技产业园里,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正操作着精密仪器,进行疫苗研制。12条动物疫苗智能制造生产线在悬浮培养和自动化生产基础上,将人工智能与疫苗生产工艺深度融合,源源不断地生产着稳定、均一、高效、可控的疫苗。这些“防疫利器”为“养好牛”保驾护航。
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乳制品集群已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录,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4万头,规模化奶牛牧场达到156个,牛奶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在第十四届中国奶业大会上指出,2022年我国奶类产量首次突破4000万吨大关,位居全球第四位;奶牛单产9.2吨,是2008年的两倍,规模牧场奶牛单产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奶业素质显著提升,面貌焕然一新,不仅有高产优质的奶源基地、世界一流的加工企业、配套齐全的产业体系,产能、质量、竞争力也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奶业振兴的基础更加深厚。”马有祥表示。
乳业探索绿色未来
从牧场到餐桌,从一棵草到一杯奶,可持续发展贯穿乳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确保资源高效利用。如今减排低碳已成为全球乳企的“必答题”。
作为国内两大乳业巨头,伊利和蒙牛正在积极布局可持续发展路径,构建零碳产业链。
“展望2049年,可持续发展是全球乳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蒙牛已发布行业领先的碳中和战略,持续推进6大环节15大举措减碳。”蒙牛集团执行总裁李鹏程表示。
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介绍,伊利正在积极构建零碳产业链,致力于2050年前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由于奶业从饲草种植到终端销售,都会涉及碳排放,要想实现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对整个行业来说挑战巨大。
伊利集团数字化科技中心总经理尚直虎表示,为了2050年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伊利在产业链主要环节上识别出碳排放降低的关键行动,五个节点分别为原料端、生产端、物流端、消费端以及产品包装处理和废弃物处理。
近期,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宣布升级减排目标,计划到2030年碳排放较2018年减少50%,比之前制定的“2030年减少30%碳排放”的目标更进一步。恒天然董事会主席Peter McBride介绍,公司的目标是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并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投资10亿新西兰元用于可持续发展计划。
雀巢集团大中华大区副总裁Antonio Prochilo表示,为了实现2050年净零碳排放目标,雀巢制定了短期和中期目标,到2025年将减排20%,到2030年将减排50%。雀巢着力推进温室气体减排,致力于把雀巢奶牛养殖培训中心打造成为净零碳排放牧场。此外,尽可能降低能源使用需求,使用零碳技术,并以可再生电力或生物质能源来替代现有的部分能源方案。
全球奶业遭遇周期调整
进入2023年以来,中国奶业正面临着新一轮行业下行周期的压力,一方面疲软的消费影响了下游乳制品消费的热度;另一方面,国内下游乳制品消费的疲软,也影响到行业上游,出现了原奶阶段性供给过剩等情况。
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表示,2023年欧盟、新西兰、美国等主要产奶国也都面临着牛奶过剩的问题,国际奶价都出现了明显下降,饲料价格还在同步上涨,目前饲料价格下降的幅度赶不上牛奶价格下降的幅度,导致全球甚至新西兰奶农的日子都不好过。目前新西兰每公斤乳固体收购价格从8新西兰元降至7新西兰元,已低于成本价。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当前全球都面临的消费低迷有关,乳制品行业的情况只是其中之一。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张天佐认为,2022年奶业振兴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效,总体上看,中国奶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我国奶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依然面临着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链、利益链连接不紧密;乳制品消费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相比奶业发达的国家,我国乳制品消费呈现“液态奶多,干乳制品少”“液态奶常温奶多,巴氏杀菌奶少”的“两多两少”特征,张天佐建议奶企要顺应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需要,进一步丰富乳品的品类。
在张天佐看来,目前,我国人均奶制品消费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来一段时期仍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李胜利也认为,从奶业周期看,经济发展能够促进牛奶消费的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回暖,未来中国牛奶消费温和增长趋势不变,预计增速会维持在4%~5%。
荷兰合作银行报告显示,目前亚洲食品和消费品企业的业绩增长中,45%来自传统产品,55%则来自高附加值产品。目前,消费者在消费决策上有更高的选择性,他们并不是不愿意购买更贵的产品,而是只愿意为高信赖度的高价产品埋单。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谢立安此前表示,未来将着力从三个方面推动乳制品行业健康发展。一是继续大力实施“三品”专项行动,积极发展配方乳粉、奶酪、奶油等产品,丰富乳制品种类,保障乳制品供应链稳定,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二是努力推动乳制品行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三是加大对特色乳制品产业的培育力度,营造百花齐放的乳制品行业竞争格局。
(本报记者刘政编辑整理)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