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定于8月14日在乌审旗举行开幕式
8月9日,“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在鄂尔多斯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体育场举行。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苗程玉,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李芸,乌审旗委副书记、政府旗长希尼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介绍有关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刘鹏飞主持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义博
苗程玉说,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0年前,“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成为闻名世界的“河套文化”发源地。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旅发展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部署要求,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我市“三个四”目标任务,立足新常态,运用新思维,不断增强文化吸引力,着力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
举办此次“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河套人”故事、讲好内蒙古故事、讲好鄂尔多斯故事的生动实践。
他介绍,自萨拉乌苏遗址发现80周年(2003年)以来,我市在乌审旗相继举办3次相关学术研讨会,对“河套人”及萨拉乌苏旧石器的历史内涵和文化特征进行深入研究。2022年以来,为深入挖掘黄河几字弯的文化遗存的历史内涵和地域文化特征,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经与自治区文旅厅等单位对接,决定共同举办“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按照总体安排,论坛以“探寻文明根脉 增强历史自觉 筑牢自信根基”为主题,目前,论坛已获自治区政府批复同意,在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的通力合作、积极配合和精心准备下,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完成。
在答记者问环节,聚焦“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开幕式有哪些具体议程?论坛主题研讨的议题有哪些?李芸表示,开幕式议程有领导致辞讲话、授牌仪式和举行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揭牌开馆仪式三个环节;论坛主题研讨有五个议题,分别是:萨拉乌苏及中国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滥觞、河套地区古史重建与多学科研究、“河套人”及东亚古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萨拉乌苏动物群与晚第四纪地质学研究以及欧亚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技术、文化与生存模式。
当记者问及“河套人”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时候由谁提出的?对于“河套人”的研究工作经历了哪些阶段、分别有哪些重要成果?希尼介绍,1948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在《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河套人”这一名称,同时还提出了“河套文化”和“河套文化期”等名称。
他说,“河套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1892~1928年)(1929~1955年)(1956~1978年)和(1978~2023年)四个阶段,最著名的发现是:1922年,法国博物学家、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流域考察发现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一枚七八岁幼童左上外侧门齿化石,被加拿大解剖学家步达生定名为“鄂尔多斯牙齿”(The Ordos Tooth)。当时鉴定确认的古人类化石仅此一件,这是中国较早发现的一件古人类化石,其对推动中国古人类研究的作用不可低估。
在此期间,内蒙古自治区考古研究所的汪宇平先生于1956年在萨拉乌苏河谷发现两件人骨化石标本,并交由中国科学院吴汝康研究员研究,这是中国学者通过人骨化石的对比研究,形成了“河套人”所处发展阶段及其与现代人类关系的最早论述。
据透露,此次论坛将于8月13日报到。8月14日上午举行开幕式;下午赴萨拉乌苏遗址区考察遗址博物馆、考古保护棚和考古体验棚。8月15日进行全天主题研讨交流。8月16日上午举行座谈会和闭幕式。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