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构建职业技能培训新体系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李揽月 杨树勋 记者 朱波 天津市搭建“海河工匠”政策体系,着力加强职业培训平台建设,以技能提升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由人口资源大市向人力资源强市转变的新路子,从而助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搭建“海河工匠”政策体系
将技能人才培养全部的政策进行整理、完善、创新和提升,“集大成”、“大集成”,以天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海河工匠”建设的通知》(津政办发〔2019〕24号),涵盖了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建设、人才评价创新、技能人才奖励激励等措施。同时,配套更新《天津市职业培训补贴实施办法》《天津市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文件,形成了一整套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近五年来,全市依托“海河工匠”建设系列政策,累计开展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10万人次。
开展紧缺职业技能培训。坚持“需求引导培训、补贴对应等级”原则,面向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等重点就业群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按照非常紧缺、紧缺、一般紧缺三种紧缺程度分别给予100%、90%、80%的培训费补贴。目前,培训补贴涵盖20余个行业、255个职业(工种),补贴费用最高达到5270元。对就业困难人员还给予1000元生活费补贴。
构建技能人才梯次培养模式。立足产业发展特点,瞄准企业实际需求,打造贯穿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全过程的技能培训模式。从培训人群上看,高校毕业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培训,提升就业。针对企业新入职人员和职工,开展稳就业为目标的项目制培训、岗前定向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从技能需求上看,对于有普遍、通用技能提升需求,可以参加《目录》内的紧缺职业技能培训,按照职业标准进行技能巩固和提升。重点产业链企业围绕新技术、新工艺等需要提升员工技能,可以产业链重点企业依托本企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公共实训基地开展项目制培训,自主制定培训方案,满足多样化培训需求。对于拔尖技能人才培训,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以及企业选拔的技能名师,开展“师带徒”培训,给予带徒奖励资助,师徒结对培养一批拔尖技能人才和技术骨干力量。
促进培训与就业有效联动。将培训政策放入“大就业政策”体系中统筹考虑,支持重点就业群体开展定向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有效联动。一方面,作技能人才储备,考取技能等级证书;另一方面,提升就业能力,培训后就业即可享受培训补贴。未就业人员、企业新招录员工参加定向就业培训,符合条件的,按照每人500元标准给予补贴。
改革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方式。由以往的政府部门统一考核评价,变为用人单位自主评价。指导企业依据自身生产实际和岗位特点,自主设置技能岗位评价标准,建立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体系,激发企业用人活力。全市共备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自主评价用人单位84家。鼓励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公共实训基地以及优质自主评价用人单位,设立社会培训评价组织,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服务。全市共备案社会培训评价组织48个。
加强职业培训平台建设
天津注重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建设,有效激发各类培训载体培训活力,为全社会提供一系列优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逐步形成了积极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学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截至目前,天津建成了1个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18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5个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77个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将培训补贴政策覆盖到企业培训中心,这个做法走在全国前列。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企业中,遴选认定了488家企业培训中心,将培训补贴资金直达企业,用于开展职工内训。目前,488家企业培训中心覆盖了职业(工种)226个,服务覆盖技能劳动者近60万人。按照“优中选好,好中选强”原则,将18家设施设备先进、技术水平领先、行业影响力大、培训效果好的企业培训中心,认定为企业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实训服务,培训补贴最高上浮25%,进一步促进了“社会资源专业化、专业资源社会化”。
支持头部企业、职业院校借助资源优势,建设国家级、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拔尖技能人才培养,分别最高给予500万元、50万元建设经费资助。
发挥公共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政府主导建设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构建以市级公共实训中心为龙头,区域公共实训基地、行业类培训基地、企业公共实训基地为补充的发展模式。全市职业技能公共实训突出示范引领和共建共享,为劳动者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产业园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等提供技能实训、技能竞赛、技能等级认定、创业培训、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市级公共实训基地突出高端培训,开展职业技能标准研发、培训模式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活动。在有条件区建设区级公共实训基地,结合区域产业特点、企业分布、人员结构等情况开展公共实训。企业公共实训基地为同行业领域企业提供服务,成为我市公共实训体系的有效补充。
发挥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发挥本市行业办学的基础性优势,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结合。全力推进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支持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鼓励院校教师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双向交流、互派互聘。
促进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规范发展。实施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根据机构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培训协议和质量评估情况,将全市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激励惩戒措施,被评价为优秀、良好的机构给予不同的政策倾斜和补贴培训项目优先选择。
推进“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人社部推荐的1家职业技能线上监管平台,面向社会遴选若干家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平台,为广大培训机构和学员提供灵活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教学资源优质、服务功能全面、安全规范运行的20家职业技能线上培训平台,为我市各类劳动者提供线上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促进培训供需双方有效对接。积极引入职业技能线上监管平台,推进软件改造、服务器搭建、账号分配、联调联试等工作,实现培训可操作、过程可监管、数据可追溯。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