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
摘要:《规划》梳理总结了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化价值研究挖掘、文明溯源和研究工程等10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局性重大工程,明确提出36条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的禁止性规定,细化列出负面清单,着力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落实落地。
宁夏中卫:大漠黄河迎客来 盛夏时节,地处黄河之畔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景区迎来大批游客,人们在这里体验羊皮筏子漂流、沙漠冲浪、滑沙、沙漠观星等项目。据了解,进入暑期后,沙坡头景区客流量大幅增长,日客流量最高超过1万人次。图为无人机拍摄的沙坡头景区俯瞰图。新华社
赵玉峰
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文化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
黄河干流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又百折不挠,是中华文明发源地和中华精神的重要象征。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新征程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战略遵循,对提升人民生活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具有重大意义。
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强大局意识,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提出要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传承黄河文化基因、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谋划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加强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也先后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具体工作方案》,提出要通过整合黄河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将黄河打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规划》突出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将黄河文化传承保护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紧密结合,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文旅融合,切实将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社会发展胜势,进而推动黄河流域文旅及相关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持文化引领和系统观念,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总体空间布局
黄河流域历史悠久,数千年来蕴藏着丰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据相关数据统计,黄河流域9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约9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00多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达数十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共100多处。但黄河沿线文化遗产相对分散独立,在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方面跨地区、多部门参与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这样导致黄河文化的统一阐释难、系统保护难、综合利用难,难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和集聚效应,迫切需要一张将黄河沿线文化系统性整合的蓝图。
《规划》坚持文化引领和系统观念,以黄河文化资源和特色地域文化为依托,以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特色展示点为支撑,点线面相结合,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一廊引领、七区联动、八带支撑”总体空间布局,从整体上研究阐释、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及其价值内涵。一廊引领主要围绕黄河干流的“几”字弯形状,以沿线的古代都邑、文化景观遗址、水陆交通农业水利遗产、古镇古村落等为依托,构建彰显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东西文明互鉴互促的黄河中华文明走廊。七区主要依托黄河沿岸的本地特有文化,既突出片区化特色发展,又强调片区间的联动互促。其中既有表现边塞风情的河湟文化片区、河套文化片区,又有表现文化传承的关中文化片区、三晋文化片区、河洛文化片区,还有儒家文化和革命文化交相辉映的齐鲁文化片区、红色文化片区。黄河众多支流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带,如藏羌彝文化为主的白河-黑河文化遗产带、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湟水文化遗产带、史前文化遗址丰富的洮河文化遗产带,还有渭河、汾河、伊洛河、济水-沁河、大汶河文化等文化遗产带。
强调保护优先和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政策分类建设重点功能区
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丰富,同时也是经济发展高地,平衡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成为重要命题。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沿黄地区基本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文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考古发掘取得重要进展,大遗址保护工作成效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推进,四级名录保护体系逐步健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稳步推进。但也需要注意到,沿黄地区尚存在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紧迫感认识不足,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整体性系统性保护不够,与城市城镇等的建设矛盾比较突出等问题。同时,在开发方面,沿黄地区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尚显不足,黄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与它的历史地位、文化影响、社会价值不相称,黄河文化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量也不足。
《规划》强调保护优先,提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推动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度融合、开放共享。《规划》还强调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域广泛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建共赢。《规划》提出根据黄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分类建设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四类重点功能区。管控保护区强调依法依规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主题展示区主要以自然山水、文化遗产、历史都邑为主要内容的黄河文化展示空间。文旅融合区突出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共同生成的黄河文化景观保护挖掘,着力推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业态深度融合。传统利用区侧重加强黄河沿线文化生态资源开发,创新发展现代制造业,推进传统手工艺的有序转化利用。
以重点项目和业态创新为抓手,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切实落地
黄河流域区位条件优越,上游位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心区,全面参与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游是国家陆路交通动脉交汇区和重要航空交通枢纽区,下游地区直面渤海,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域内分布有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重要城市群。沿黄9省(区)总人口约4.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地区生产总值约28.7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4。沿黄地区优良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为项目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当前沿黄地区主要依托自然文化资源谋划项目,类型单一,内涵挖掘不足,体验性、互动性、科技感不够,低层次、同质化开发现象仍然存在,黄河文旅融合停留在口号上、理念上多,体现在项目上、产业上少,亟需抓住新兴业态发展的契机,打破原有发展思维和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规划》立足重点项目和业态创新,提出加强一体谋划、统筹设计,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全面推进重点项目实施。一是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工程,鼓励开展黄河文化、黄河精神、黄河故道、文物考古、文献古籍等专项研究,推出一批社会广泛认同的黄河文化标志性研究成果。二是构建快速交通网络,提升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各类功能区与主要客源地的通达能力,完善“空、铁、陆”等联程运输,强化黄河沿线区域的交通联系,合理布局支线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交通枢纽,实现省际、城际交通便捷化、快速化。三是依托历史都邑、古镇古村、名胜古迹等丰富人文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和农耕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彰显黄河文化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四是鼓励和引导黄河沿线地区立足文化特色和区域功能定位,深入发掘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与黄河相关联的创意设计、艺术娱乐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黄河文化旅游新业态。五是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完善相关标准规范,建立完善各类专题数据库,推动各相关单位逐步开放共享文物资源、管理服务等信息,加快实现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的协同管理和服务集成。
此外,《规划》还提出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按照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格局,提出了完善管理制度、创新运营模式、健全交流机制三项举措。在规划实施保障方面,分别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完善政策配套体系、突出抓好督导考核等方面,明确有关工作要求。《规划》梳理总结了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化价值研究挖掘、文明溯源和研究工程等10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局性重大工程,明确提出36条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相关的禁止性规定,细化列出负面清单,着力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落实落地。
(作者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