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应持续发展巩固高精尖产业,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摘要:持续发展巩固高精尖产业。北京在高精尖制造业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中间试验研究环节具有相当优势。要发挥好充分发挥北京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企业对科创类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充分发挥北京在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中国发展网讯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下简称“首发院”)主办、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协办的“北京经济论坛(2023年上半年)总第11期”以线上直播方式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出席论坛并致辞,王轶表示,经受疫情冲击后的首都经济短期内虽有恢复,但从中长期来看仍需发力“修复”至正常增长轨道。北京经济在疫情防控的“减法”中保持了增长潜力,后疫情时代进入到做“加法”“乘法”的高质量发展效应集中释放期,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要双管齐下。他认为,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于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继续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应深刻认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的必要性、重要性,充分把握投资推动经济整体好转的重要抓手。二是持续发展巩固高精尖产业。北京在高精尖制造业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研究和中间试验研究环节具有相当优势。要发挥好充分发挥北京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金融企业对科创类企业的引领作用。三是加快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充分发挥北京在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和数字中国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论坛主报告环节,首发院副院长张杰以“北京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3年上半年)——处于恢复期向修复期过渡的北京经济”为主题做汇报。他强调首都北京宏观经济走势已形成具有自身独特性的发展逻辑,只有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这种独特性才能客观、有效地对北京经济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预判。主报告首先从七大方面对北京2023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基本判断,预判北京2023年全年宏观经济一些重要指标可能的变化趋势。其次,重点分析北京经济从“恢复→修复”期间可能遇到的发展困局以及破解思路。他提出,推动北京经济修复至正常增长轨道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初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狠抓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导向下的全产业链布局,狠抓彰显北京科技金融中心优势的发展态势,制定和出台符合北京特点的激活消费潜力的各项创新性举措。
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龚六堂表示,我国外部经济压力非常大,北京必然受到影响。首先是工业增加值增长低于全国水平,远没有恢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是制造业产量下降对产业链下游和就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亟待解决。两会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进行了良好部署,“十四五”规划也明确要求制造业的占比。据此,他认为北京应鼓励构建新发展格局,布局现代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发挥自身优势,推进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加大R&D投入,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打造人才高地,吸引人才,提高劳动生产力。
南开大学副校长盛斌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天津宏观经济形势与重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他首先介绍了天津市2023年第1季度的总体经济形势呈现向上向好的整体态势。其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科技与战略新兴产业转型,一是以信创产业为主的智能科技产业,二是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是四大优势支柱产业,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做大做强“1+3+4”的产业布局将促进天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再次,他介绍了天津市委市府正在实施的“十项行动”,积极开展招商引资交流等活动,士气高涨,责任落实,措施到位。他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纵深推进过程中的成果,包括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特色园区建设、交通网络建设、环境生态共同治理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陈彦斌从“大宏观”的视角,提出了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的新理论框架,认为现阶段提出的潜在增速并非经济增长的天花板,并论述了三个核心逻辑。一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有所疲软,宏观政策发力不宜受到潜在增速“天花板”的约束,需要加大宏观政策力度,着力提高实际经济增速。二是,我国经济存在一定的结构失衡问题,照搬西方经济理论可能将使得结构失衡问题更加固化。宏观政策在提高短期经济增速的同时,也要着力提升中长期潜在增速。三是,出于上述考虑,陈彦斌教授提出了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理论框架,强调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长期增长动力,来同时实现短期经济稳定和长期合理增长。并且每季度发布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为宏观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汝岱做了题为“下游企业的创新收益会被上游企业‘拿走’吗”的主旨演讲。他表示,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因此搞清楚企业创新与产业链和受产业政策影响的市场结构三者间的关系对北京市制定创新政策具有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杨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