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繁荣生态圈

2023-06-29 14:5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十年来,“一带一路”由点及面,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实现了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从中国倡议转化为全球共识。

刘悦

6月,夏季达沃斯盛会在中国天津如火如荼地召开了,论坛主题为“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位全球领袖和创新人士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期间举办了“一带一路”专场活动,同时各平行会议也多涉及“一带一路”相关主题。十年来,“一带一路”由点及面,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实现了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从中国倡议转化为全球共识。

“丝路精神”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回望历史,“丝路精神”源远流长,福泽四方。早在2000多年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后,中西经济和文化交流不断延伸和发展。英国学者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中写道,丝绸之路充满了生机,沿途布满了城镇的区域带,形成了一条横跨亚洲的锁链……古代社会是今日社会的原始模板:充满生机,竞争进取,成熟高效,精力旺盛。

立足当前,共建“一带一路”谱写新篇,丝路情谊不断升华。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10年来,中国携手沿线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统计数据显示,10年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就业岗位。

展望未来,共建国携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造福沿线人民。中国将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为全球共同发展搭平台、做增量、添动力。世界银行研究报告预测,共建“一带一路”有望帮助全球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应仅仅着眼于我国自身发展,而是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

共建“一带一路”成就举世瞩目

深耕十载,春华秋实。“一带一路”建设进展顺利,成果丰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中国与共建国家不断深化政策沟通,持续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为深化务实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一是共建“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一带一路”大家庭成员增至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二是持续参与推动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改革。中国已与100余个世贸组织成员共同联署《投资便利化联合声明》,率先完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核准程序,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硕果累累。“道路通,百业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发挥了重要先行作用。一是交通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021年中老铁路通车,使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2023年6月,雅万高铁实现联调联试阶段性任务目标,极大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二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重点项目默拉直流输电工程正式送电。中国与沙特成功签约红海新城储能项目,助力沙特推进“2030愿景”和“国家转型计划”。三是空中与信息联通水平不断提升。我国与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持续推进海外通信运营项目。腾讯、阿里巴巴多个海外云计算中心投入运转,助力共建国家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经贸投资合作水平持续提升。一是经贸投资稳步增长。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占我国外贸比重达32.9%,较2013年提升了7.9个百分点。二是自贸区网络不断完善。我国与19个共建国家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AEO)国际互认安排,推动了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发展。三是中欧班列稳步运行。2022年全年开行中欧班列1.6万列、发送160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9%、10%。四是跨境电商蓬勃发展。我国商品通过跨境电商销往10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累计建设约1900个海外仓,同比增长80%。

金融合作积极拓展。一是初步建立起多元、稳定、可持续的“一带一路”投融资体系。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已成为国际性金融机构的重要力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已累计投资170多个项目。二是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已与29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13个共建国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22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参与中国人民银行发起的数字货币桥项目测试,交易总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三是我国银行机构不断深化创新跨境金融服务。

民心根基持续扎牢。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人文基础。“一带一路”助力共建国家减贫,持续开展能力建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不断提高。一是民心民意根基更深。建立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党交流机制,持续推进“丝路一家亲”行动,积极开展“小而美、见效快、惠民生”援外项目。二是持续开展能力建设。中国在埃及、肯尼亚等非洲国家设立14个“鲁班工坊”,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年轻工人。

健康、绿色、数字、创新丝路建设呈现新气象。一是“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成绩斐然。中国全力驰援各国抗疫,近九成防疫物资输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主楼顺利封顶,柬埔寨医院的世界先进水平CT与核磁共振设备投入使用。二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亮点频现。中国主动履行国际责任,庄严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与31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承诺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预计到2030年,中国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电、光伏发电项目潜力合计最高达到7.06亿千瓦,每年可带来约37亿美元经济效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高达18.44亿吨。三是“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快速发展。中国已与22个国家建立“丝路电商”双边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商合作拓展了广阔前景。中国援非“万村通”工程乌干达项目竣工,实现了当地900个村落卫星数字电视信号接入,让乌干达村民“与世界相连”。四是“创新丝绸之路”建设朝气蓬勃。截至2021年,中国已和16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84个,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繁荣生态圈

凝心聚力,共启征程。中国将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围绕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发展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固基培土,增进互信。应加强政策沟通和协调机制的建立,通过高层会议、研讨会等形式,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框架,为经济合作和贸易投资提供更好的法律和制度环境。只有通过政策的协调和一致行动,才能够为繁荣生态圈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互联互通,消除壁垒。应致力于降低贸易壁垒,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通过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可以提升区域互联互通的能力,为贸易和投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三是聚焦绿色创新,重启增长。当前,世界经济持续面临重大挑战,绿色产业是各国转型的关键因素,这种转型能够提供机会,使经济摆脱对能源消耗的依赖。未来,中国应为绿色产业创新构建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同时保持全球合作,促进良性竞争,重新激活全球贸易体系,促进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经济增长。

众人划桨开大船。面对全球环境风险和挑战,各国命运相连,同舟共济。李强总理强调,“我们愿意同各国企业家一道,坚定坚持经济全球化,坚定维护市场经济,坚定坚持自由贸易,引领世界经济迈向更加普惠、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中国支持各国企业紧密合作、互利共赢,不断推动中国、亚洲和世界经济的更好、更大发展,共同建设繁荣的“一带一路”生态圈。

(作者系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