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天津市举行“十项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

2023-05-26 14:04 中国发展网 朱波 鲁洪

摘要:2023年,天津经开区将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发展、抓质量,以“事事紧抓不放”的紧迫感抓进度、抓成效,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鲁洪 记者 朱波 5月24日,天津市举行“十项行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戴永康,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剑楠,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尤天成一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会议由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立文主持。

王立文说,今天我们举行天津市“十项行动”见行见效主题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我们十分高兴地邀请到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先生,作主题发布。邀请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戴永康先生,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先生,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剑楠先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尤天成先生,一同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连茂君表示,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推动实施“十项行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行动化、具体化和实践化。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是唯一一项以区命名的行动,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滨海新区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第一突出“政”字,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关于滨海新区要谱写“三个新篇章”、形成“六个引领”、实施“八大工程”的指示要求,确保做到中央精神和市委要求深刻领悟、精准把握、全面落实。二是突出“责”字,切实担负重大使命和责任担当。准确把握国家级新区、自创区、自贸区等功能定位和国家支持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的战略意图,准确把握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功能合作区,“一基地三区”核心区的重大使命,准确把握市委市政府从推动实现“滨海事、滨海办”,到构建双城互动、新区带动、各区联动区域发展格局的工作部署,再到强化实施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的深刻用意,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三是突出“质”字,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强化总量、存量、增量高质量发展,总量上坚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存量上推动产业有质效、园区有主题,“三链”更融合,实现转型发展;增量上坚持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实现高质发展。四是突出“进”字,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力和引领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担当作为,持续实现经济质效之进、科技创新之进、改革开放之进,发挥好全市顶梁柱、主引擎作用。到2027年,高质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50%以上,GDP达到90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6万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80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常住人口达到275万人,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36万元/人,基本建成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四宜”美丽“滨城”,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关键在执行和落实。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落地落细落实中重点把握以下五个方面,也就是一二三四五。一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向。将“高质量发展”作为主纲主线主脉主核,全面领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注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满足“滨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注重质优效好的内涵式增长,注重安全有保障,确保方向上坚定不移、路径上走深走实、效果上见行见效。二是积极承担支撑和引领两大使命。将“支撑”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引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方位和方向,把实施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作为滨海新区构筑区域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强化战略合作功能区定位的奋进之路、巩固龙头引擎地位的光明之路,勇于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服务全市发展全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区、示范区的使命和任务,找准滨城定位,担当滨城责任,到2027年要累计承接北京重大项目投资超过3500亿元。三是着力做好港产城三篇文章。树牢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切实把港口的枢纽驱动效应、产业的集聚带动效应和城市的支撑辐射效应系统叠加,加快推进港口、产业、城市发展现代化,实现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港城互促。四是要全力打好科技改革开放生态“四张牌”。强化科技创新、持续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打造良好生态,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牵引力、内生力、支撑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续航加油。五是切实强化“五项”保障。进一步加强党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的组织领导,统筹组织体系、社会安全、基础设施、政策要素、营商环境“五项”保障,聚焦聚力、担难担重、履责尽责,高效能推动行动方案落地实施。

在行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滨海新区将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这个方案细化为八大工程的子方案和五大开发区、街镇六个子方案,我们形成了“1+8+6” 的工作体系,并坚持边调研边完善边实践,一季度滨海新区实现了开门红,GDP增长5.2%,占了全市的43.0%、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达10.7%、占全市的45.4%,呈现出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我们将应势而谋、乘势而上,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坚持项目为王壮实力、科技创新添活力、改革开放增动力、促进消费强内力,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一以贯之把“施工图”变成“实景图”,确保实现“半年红”,以开局出色力保全年出彩。

连茂君最后表示: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是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滨城”样板的战略机遇。滨海新区将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共同缔造理念,加强与市直部门、全市各区、天津港的协同,加强新区内部高效协同,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精神,以团结奋斗、“二次创业”的干劲,推动各项工作落在实处、取得实效、走在前列,以新区高质量发展之为之进之新为全市、为京津冀、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添光增彩。

就《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等情况,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戴永康进行了介绍。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是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劲头推动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全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举措。我们坚持行动化、具体化、实践化的原则,立足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确定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并提出全面提升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水平的务实举措,形成了《行动方案》。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工作目标。到2027年,滨海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能级显著提升,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充分彰显,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营商环境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建成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美丽“滨城”;在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双城互动、新区带动、各区联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成为带动区域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届时,滨海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8%,万元GDP能耗、地耗分别比2020年下降20%以上,常住人口达到275万人。

第二部分,重点任务。围绕建设“八大工程”提出32项具体任务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建设工程,建设高水平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载体,推进重点领域深度协同,完善配套政策,打造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示范区。

二是实施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工程,通过实施市场主体、营商环境、要素配置等重大改革,加快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改革新高地、开放平台升级版、合作交流升级版。

三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人才集聚高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健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四是实施现代化产业聚集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聚集区、国际消费和区域商贸“两个中心”聚集区、数字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北方现代化产业基地。

五是实施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区域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发展壮大港口经济,打造更高能级“双循环”战略支点。

六是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试验区建设工程,发展绿色产业,强化绿色治理,完善绿色生态,倡导绿色生活,引领绿色示范,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七是实施城乡高品质生活样板区建设工程,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之城、“津城”“滨城”双城联动发展之城、功能协同发展之城、城乡协调发展之城,打造韧性、人文、绿色、创新的“四宜”美丽“滨城”样板。

八是实施社会治理现代化引领区建设工程,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面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进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治理,打造全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

第三部分,保障措施。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充分放权赋能、压实各方责任、强化考核激励4个方面保障措施,确保行动见行见效。

同时,聚焦建设“八大工程”,配套细化分解重点事项,明确年度具体任务,对应提出72项建设项目和52项谋划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更好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领导机制作用,合力推动行动方案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就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和一季度经济运行开门红的有关情况,滨海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单泽峰说,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部署实施“十项行动”,并专门明确实施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赋予了我们新定位、新使命。我们坚决担起大区之责、提升大区之能、彰显大区之为,全面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八大工程”,加快推进32个子项、178项具体任务,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巩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通过建机制、搭平台、优环境、出场景,不断提升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能力,中石化高端新材料项目集群、北燃LNG、联想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加速聚集,2021年以来累计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重大项目88个,投资额1578.7亿元,引进北京在津新设机构579个,注册资金1784.2亿元。

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围绕“1+3+4”现代产业体系,打造41个主题园区,构建特色鲜明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战新产业加快成长,工业战新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全市占比超58%和64%。新兴业态加快发展,飞机、船舶离岸租赁业务全国领先,租赁资产超1.4万亿元。商业保理总资产规模跃居全国第一。

三是新动能加速集聚。构建了“一心三室四谷”创新体系,集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75家,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4家海河实验室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达46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492家,雏鹰、瞪羚和领军企业2811家。打造了新一代超算、飞腾麒麟“PK体系”等滨海版“国之重器”,在信创、生物医药、海工、航天四大领域,解决了12个专业赛道“卡脖子”问题。

四是改革开放活力持续释放。坚持改革开放先行区第一定位,坚定不移实施深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法定机构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居国家级新区前列。自贸试验区向全国复制推广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38项,创新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天津港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连续多年跻身世界港口前十强。

今年以来,我们围绕“一季度开门红、全年度开局新”的要求,以决战的姿态起步、冲刺的状态开局,抓项目、提信心、促发展,全年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一是经济发展韧劲强活力足。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内外资等实现两位数增长,为全市作出了正拉动、正贡献,在全市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支撑引领作用,实现了含金量非常高的开门红,这既是经济活力的体现,更是信心指数的攀升,为精准高效抓好全年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重大项目支撑作用明显。空客二期项目签署框架协议,中船船舶制造项目加速推进,总投资1624亿元的大众变速器、SEW智能制造基地等2803个重大项目落地。推动总投资1.5万亿元的谋划储备项目稳步实施,总投资1208亿元的12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982.5亿元的680个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155.1亿元的21个项目竣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支撑。

三是市场消费活力持续提振。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规上服务业15个重点行业增长17%,拉动全市8.4个百分点。限上商销额保持两位数增长。房地产销售强力反弹,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16.5%。

就推动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的有关情况,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剑楠介绍,天津自贸试验区设立8年以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累计实施制度创新措施581项,向全国复制推广38项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发挥了创新“试验田”作用。截至2022年底,区内市场主体累计达8.2万户,超过自贸试验区成立前3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近4000家,累计实际使用外资144.25亿美元,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全市的40%左右;税收收入年均增速超5%。天津自贸试验区用占全市1%的土地,吸引了全市5%以上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14%左右的税收收入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

一是坚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发起召开首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签署《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通办联动机制,先后共同推出179项“同事同标”事项。做好北京非首都功能承接,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2022年滨海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重点项目超60个,投资额超620亿元。

二是坚持为国家试制度的初衷。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主动对接RCEP经贸规则,2022年天津口岸RCEP项下超60亿元进出口货物享受关税优惠。推动离岸贸易创新形成“天津模式”,完成实体经济“集团采购”、大宗商品离岸贸易、海外工程承包三种模式创新业务。金融开放创新有序推进。设立天津自贸试验区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截至2022年底,FT账户累计结算量超6400亿元,16个自由贸易全功能型资金池聚集资金近200亿元。要素交易平台盘活工作取得突破,推动电交所、油气交易中心创新形成全国首创交易模式。积极探索要素自由流动。探索人才跨境便利化举措,出台天津自贸试验区首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落地北方首个东南亚跨境人才服务中心,获批国家首批人力资源服务出口基地。探索数据跨境流动监管先行先试,进一步丰富数据跨境合规路径;以医疗健康数据为主要场景,推动数据产业化模式创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修订完成,设立国际商事审判庭,实施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推出“智能审批”服务,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坚持为天津谋发展的使命。在改革创新引领下,天津自贸试验区培育了一批具有天津特色、全国领先的产业。租赁持续全国领先,截至2022年底,区内各类租赁企业超过4000家,租赁资产规模超1.4万亿元,其中跨境租赁资产1100亿美元,约占全国80%。累计完成2109架飞机、164台发动机、470艘船舶和71座海工平台租赁业务。商业保理上升势头强劲,自贸试验区区内共有各类保理企业近500家,总资产超过2500亿元,连续多年领跑全国,发放贷款总额近2200亿元,一大批行业龙头保理企业入驻。保税业态不断拓展,十余家企业获批开展保税维修业务,产品品类已涵盖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船舶等多个品类。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平行进口汽车持续领跑全国,2022年累计进口平行汽车约3.5万辆,占全国进口平行汽车进口总量超七成;二手车出口快速发展,区内共有10家企业获得二手车出口资质,2022年出口二手车5500辆,同比增长近7倍,出口金额1.4亿美元,位列全国第三;网络货运加速聚集,获批开展智能集装箱卡车道路测试,截至2022年底,22家企业获得成品油电子商务零售试点资质,累计实现销售额超26亿元。生物医药创新发展,累计批准临床急需进口药品12个批次、4个品规,助力国内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CAR—T产品进入上市流程。

下一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全面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以“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为牵引深化集成改革创新,推进创新经验复制推广,更大力度服务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

就推动落实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发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开放主力军作用的有关情况,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党委书记、主任尤天成进行了介绍。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经开区,成立39年来,天津经开区始终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的引领作用,在产业培育、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GDP总量占全市和滨海新区的比重分别达到1/7和1/3,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和滨海新区的比重分别达到1/4和1/2,区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生活环境优美宜居,城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美丽“滨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十项行动”,吹响了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为在全市和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中体现更大担当、展现更大作为,我们制定了《天津经开区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行动方案》,明确发展定位、奋斗目标和工作路径。未来五年,经开区将全力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新时代美丽“滨城”核心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版。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7%、总量突破3200亿元,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中进位争先。

一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核心区建设工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持续优化三级联动模式,加强项目、平台、政策、机制全面统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到2027年,围绕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核心领域建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示范区和目的地,累计落户京津冀协同项目超2000个,累计承接项目投资超过1000亿元。

二是实施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工程。持续以开放推动改革,以改革促进更高水平开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营商环境,全面形成“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蓬勃局面。到202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370亿元,限额以上商品销售收入达到67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3亿美元。

三是实施“滨城”中央创新区建设工程。推进“创新能力提升、创新主体集聚、创新载体升级、创新人才引领”四项行动,以科技创新“点燃”区域经济发展引擎。到2027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亿元,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到210家,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85%,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6.3万人。

四是实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程。着力壮大汽车装备、电子信息、医药健康、化工新材料等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到2027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6%,建成聚集效应强、支撑作用大、辐射范围广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

五是实施新时代美丽“滨城”核心区高水平建设工程。持续提升城市影响力、承载力和吸附力,高标准打造国内高端行业峰会论坛承办地、中国商业保理之都、国内一流基金资管行业聚集区、平台经济创新区和总部经济新高地。到2027年,“于响”片区年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不低于20%,就业人口超过12万人,保理资产规模累计达到2100亿元,全力建成“于响”滨城城市客厅、现代金融运营示范区和新经济总部基地。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23年,天津经开区将凝心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发展、抓质量,以“事事紧抓不放”的紧迫感抓进度、抓成效,踔厉奋发、砥砺前行,为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