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甘肃通渭:协商议事助产业“一臂之力”

2023-05-25 14:03 中国发展网 李娟 记者王斌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李娟记者王斌报道  “我们的棚浇水设施不够完善,很多区域浇水的量不够,严重影响了蔬菜的生长,我们去大棚的路,雨下得稍微大点,就滑着不能走了,导致我们的蔬菜很难运出去……”在甘肃通渭县碧玉镇新城村协商议事会上,蔬菜种植村民代表发言踊跃。

记者了解到, 两年来的大棚蔬菜种植,使该村的种植户获得了一定收入,对果蔬产业的发展也有信心,但依然存在着的困难阻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解决这些问题,新城村政协协商议事会依靠政协协商议事平台,组织议事会成员及镇直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碧玉镇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实地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把议事会开到了大棚里。

“经过多方衔接,我们已将新城村蔬菜大棚基地1.5*200米运输路沙化和能覆盖40多个大棚的200米灌溉渠建设列入今年示范村建设项目库,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碧玉镇委员工作站站长李国文说。

通渭陇川镇史家沟村村民张军选家一直种植玉米,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明显,今年,他打算调整产业结构,准备种5亩左右的黄芪,但是问题来了。“第一次种黄芪这个东西,我心里真没底,还有点犹豫,万一种上收成不好咋办?” 张军选困惑地说。

群众的呼声在哪里,协商议事努力的方向就在哪里。针对张军选提出的这一问题,陇川镇积极组织镇政协委员、农技专家、黄芪种植户,第一时间召开黄芪种植技术政协议事会,邀请了跟张军选一样有种植意愿但心存顾虑的农户参加。会上,大家围绕怎么种植黄芪展开了讨论,乡镇负责人谈政策,技术人员谈经验,黄芪种植户谈收入,你一句我一言,氛围格外热烈。 

“大家这么一说,我还真想试一试,准备今年先种3亩。根据种过的人来看,收入应该不会差。”参加完协商议事会,打消了张军选不会种、种不好、政策不明的疑虑,也坚定了他种植黄芪的信心。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通渭县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培育了一批以蔬菜、黄芪、金银花等为主的新型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但在产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如种植规模小、销路不畅、设施配套不完善、产业链条不够完整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问题在哪里,协商议事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连日来,通渭县政协抢抓产业发展的关键期,结合“三抓三促”行动要求,积极动员各乡镇议事会成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为他们解决产业发展过程的困难问题,扫清困难障碍,帮助迈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今年以来,围绕产业发展组织协商议事126场次,解决群众关注的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销路不畅等急难愁盼问题90多个。

政协搭台,群众唱戏。据了解,自基层协商民主工作开展以来,通渭县政协以县级“通事商”协商平台为统揽,在18个乡镇建立乡镇“通事商”协商议事平台,真正把协商平台搭建到了群众“家门口”。

“政协委员把履职‘ 触角’延伸到群众最为关切的地方,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了一批产业发展中的困难问题,这样的协商议事活动以后要多开展,让老百姓切实感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人民政协离自己很近。”通渭县政协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