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城区:深耕“竹经济” 谋求共富路
摘要:依托山水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沙畈乡也积极利用其山水优势,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胡敏霞、吴潮宏、记者沈贞海浙江报道 “我们村的笋品相好、口感好,自信地说,比多数地方的都要好。”4月21日,在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西南山区农特色农产品展销摊位上,沙畈乡辽头村村民自豪地向前来游玩的客人们介绍本村的春笋。
当天,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还举办了第七届竹文化节。据介绍,作为婺城区行政区域面积最广的一个山区乡,沙畈乡拥有山林面积15510余公顷,毛竹面积2000余公顷,是婺城西南山区主要的竹产品生产基地。近年来,沙畈乡通过“红色地标”促研学,探索山区根脉传承共富路,做深做透林下“一片叶子”产业,探索山区优势土产共富路,大力推广“笋竹两用”模式,探索山区物尽其用共富路,积极发展“稻蛙共生”作文章。同时,还有年产1000吨的沙畈粽叶,其中600多吨销往嘉兴,成为山区群众的“致富叶”。
眼下,正是春笋生长季节,沙畈百姓人均每日可挖笋百斤以上,即便如此,常常供不应求。沙畈辽头村还打造了2000余平方米笋干加工基地,注册了商标品牌,新建“共富工坊”推动农特加盟,成功开辟了“笋竹基地+竹笋加工”新模式,已初步形成竹笋采收、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去年,辽头村竹子、笋经营性收入合计达2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300元。
依托山水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沙畈乡也积极利用其山水优势,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在当天的活动现场,金华某商贸公司与沙畈乡政府,浙江师范大学与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公司等4个项目进行了签约。
前述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原先一直都在云南、贵州、重庆做建筑项目。这几年沙畈变化很大,她就想回到家乡发展:建立稻蛙基地的初衷不是说把稻蛙养起来,而是把共富种子下到沙畈周边,包技术、包销售,努力实现共创共富。
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党委书记郑展科告诉记者,接下来,沙畈乡预计用3-5年时间打造集农林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与保护相融合的共富产业园,目前已经有4个项目达成协议进驻园区,项目全面落地后能实现村民集体收入大幅度增加。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