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陕西富县:聚力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3-03-24 16:11 中国发展网 王健 蒲多 记者苟俊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王健 蒲多记者苟俊报道 春风和煦,春意正浓。最近,陕西省延安市富县茶坊街道黄甫店村的村民王文杰,迎来了他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日子。他经营的5座草莓大棚都进入了采摘收获期。望着一个个红透好看的草莓,他满脸荡漾着春天般灿烂的笑容。

“首期采摘从去年11月底就开始了,来这里的人一直就没断过,根本不愁卖,一茬熟了很快就销完了。“王文杰说,今年的市场行情不错,平常每斤能卖到30元,春节那阵甚至卖到50元都不够卖。这几个棚净落10万元不成问题。”王文杰信心满满地说。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去年以来,黄甫店村紧抓被列为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政策机遇,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农业资源,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大棚果蔬种植产业,积极开展大棚产业技术培训,为群众瓜菜种植提供管理和技术指导,确保了大棚种植户瓜菜品质提高、收入稳步增加。目前,全村完成了100座大棚项目建设,并制定了大棚承包经营方案,在优先本村村民承包的基础上,确保大棚公开、公平、公正完成承包。承包费按每米80~100元对外发包,每棚种植年收入达3万元左右,能带动80人务工,人均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以上。黄甫店村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果蔬种植、振兴乡村产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富县紧紧围绕作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不断健全完善巩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机制,聚力各项政策各项举措落地生根,使巩固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为村强民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产业就业帮扶成效更加显著,稳定脱贫的根基更加稳固。富县苹果产业“三大体系”(科技服务、防灾减灾、市场营销)建设力度持续加大,质效提升;水稻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草畜一体化进程加快,传统玉米种植效益提升;新建规模化养殖场10个,建成社区工厂20个、就业帮扶基地12家,累计吸纳就业人员1242人,全县外出务工5350人,较上年增长7.7%;在灾情、疫情影响下,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稳定增长,脱贫户收入较上年增长1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乡村建设发展更加有力,推动乡村治理的探索创新更加深入。持续发挥乡村建设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及时制定出台了《富县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富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方案》,县镇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有序推进,2022年创建示范村13个;持续深化“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创新推行基层社会治理“234”工作法;深入推进“28123”移风易俗模式,胡家坡村移风易俗典型案例《摆一桌清宴,树一方新风》被推送至全国乡村振兴“四个一批”典型案例。

监测帮扶措施更加有效,防止返贫的阵线更加坚实。富县在认真总结“任务、措施、责任”三落实清单化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把日常监测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固定下来,推行了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排查“1323”工作法(即一告知、三清单、两台账、三落实),使监测排查及后续动态帮扶有章可循,参与干部可以“照单落实”,有效确保了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规范、高效开展,坚决守住了防返贫底线。

督导考核和宣传培训更加有力,巩固衔接工作的氛围更加浓厚。坚持常态化督帮指导和重点工作专项督查相结合,坚持半年、年终考核评估与日常督导相结合,开展了“百日提升”“回头看”等专项行动,以问题为导向,切实推动了工作落实;创新了“面对面培训、现场访谈提问”的业务培训模式,显著提升了参与干部业务能力,大力营造了浓厚氛围。

农业强不强、乡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接续奋进的号角已吹响,富县上下将聚力抓住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一条主线”;强化周例会、月通报、季调度、专项督导、常态化暗访、半年考核小结、年终考评总结和重点业务专题培训“七项制度”刚性约束;重点抓好政策持续落实提成效、动态监测帮扶防返贫、工作机制完善促衔接、产业就业提升稳增收、兜底保障落实保底线、移民搬迁后续补短板、项目资产管护强服务、干部培训管理提能力、强化督导考核传压力和推动乡村建设促振兴、推进乡村治理保和谐等“11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脱贫成果持续提升、不反弹,脱贫群众收入增速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增速和全市平均增速,巩固衔接工作机制全面衔接,村庄建设行动全面铺开并取得明显成效“四个目标”,持续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为推动富县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