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滨州:2022年粮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846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2023-03-15 16:00 中国发展网 高杨

摘要:下一步,滨州市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高标准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部署要求,围绕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粮食加工转化集聚区”和“粮食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全力全速加快粮食产业“品质提升”,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建设粮食产业强省贡献滨州力量!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高杨报道  记者从3月1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滨州市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大市优势,大力发展粮食产业、打造制造强市,2022年全市粮食年加工转化量1500万吨,是粮食总产的4倍多;粮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846亿元,列全国地级市第1位,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滨州模式”效应持续放大,“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金字招牌更加响亮。

抓集群培育,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滨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坚定不移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路径,将粮食产业作为全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先后出台粮食产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及系列配套政策,加快“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强化产业协同,发挥西王集团、三星集团、香驰控股、中裕食品等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布局小麦、玉米、大豆、芝麻四大产业板块,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达201家,其中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2家、全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粮食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6%以上,成功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小麦、大豆产业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真正跑出了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抓全链协同,从“一池春水”到“百川汇流”。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立“1+5+N”链长帮包责任制,引导企业从“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入手,加强产品梯次开发、产业循环互动、品牌矩阵发展,实现了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延链强链方面,打造出从育种繁育到精深加工、从生态养殖到餐饮商超全覆盖的全国最长、最完整小麦绿色循环产业链;建成大豆产业“五大循环利用圈”(原料、副产品、水、废弃物、能量),仅污水处理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效益3000余万元,实现了“吃干榨净、绿色循环”。品牌打造方面,抢抓“中国好粮油”“齐鲁粮油”品牌建设机遇,率先打造全省首个粮油区域公共品牌“粮油金三角”,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3个、山东著名商标10个、山东名牌10个;入选“中国好粮油”产品33个、占全国6%,“齐鲁粮油”产品51个、占全省34%,产品出口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蓝海,打造“滨菜纷呈”区域品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达16家,列全省第2位。中裕食品品牌价值居2022食品加工前十强、山东省首位,企业团餐服务走进190余家国家、省、市机关事业单位。

抓创新增值,从“一粒粮食”到“千滋百味”。全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粮食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截至目前,落户滨州的三大国家级粮食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完成研发类项目165项、解决科研难题58项、申请专利143项,直接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8亿元,科研能力提升45%。在滨州,一粒小麦能加工出谷朊粉、赤藓糖醇、膳食纤维等10大系列500余种产品,每加工1吨小麦总产值比传统方式增加5000余元;一粒大豆可生产210余种产品,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每吨生产成本可降低400多元;一粒玉米能变成100多种产品,形成了“玉米—淀粉—结晶葡萄糖—结晶果糖”梯次加工模式,分别能够升值1.2、1.47、1.67、2.93倍。目前,全市粮食加工综合利用率98%以上,转化增值率达3.5:1,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精明发展之路。

下一步,滨州市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全国两会精神,高标准落实好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部署要求,围绕打造“国家级食品产业基地”“粮食加工转化集聚区”和“粮食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全力全速加快粮食产业“品质提升”,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建设粮食产业强省贡献滨州力量!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