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党建+产业”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
摘要:“受干旱少雨、低温冻害等天气影响,茶园干死冻伤的枯枝较多,我们应先修剪清除杂枝再施肥,以此保障春茶新芽的营养供应。”2月21日,在天落水村的茶田内,茶农周笃应正在村党总支书记周修琳的指导下有序开展茶园管护。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组织振兴推进乡村振兴,湖北省恩施市红土乡大力探索“党建+产业”发展路径,实施“党委联支部兴产业、支部联主体定规划;党员带农户调结构、主体带农户促增收”的“双联双带”工程,切实将党建“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用“红色引擎”引领乡村振兴迈上“快车道”。
党建引领,把组织建在产业链
“受干旱少雨、低温冻害等天气影响,茶园干死冻伤的枯枝较多,我们应先修剪清除杂枝再施肥,以此保障春茶新芽的营养供应。”2月21日,在天落水村的茶田内,茶农周笃应正在村党总支书记周修琳的指导下有序开展茶园管护。
天落水村从明朝开始种植茶叶,地理气候条件优越,茶叶品质优良,具有香郁、味醇、形美的优势,但由于缺乏市场主体稳定收购和专业技术指导,一直是有品质没名声、有基地没规模、有产业没效益。与之相邻的乌鸦坝村亦是如此。
“怎么把产业办起来?”去年,在乡党委召开的“书记论坛”上,周修琳领办了以“突出党建引领、夯实农业基础、增加群众收入”为主题的“书记党建项目”。
“接到课题后我和邻村的黄书记便商量了,既然单打独斗打不开市场,那就茶叶大村之间抱团发展!”
随后,该乡便按照地域相邻、川河相近、产业趋同、要素集聚的原则,打破行政村的区划壁垒,组建“乌鸦——天落茶叶产业带”支部联合体,按照“党委+支部+党员+市场主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市场主体回乡办厂,打包规划万亩茶叶产业园。
去年,茶厂带动两个村1400多户茶农稳定增收,茶叶产值近2000万元,茶农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经营公司还分得红利8万元,切实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党员带动,把农户聚在产业链
“乡亲们,我们合作社今年除了贝母之外,还发展了白附子、黄精等中药材,大家有种植意愿的会后可以找我报名!”2月6日,红土溪村预备党员郑从华在参加该村二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为今年的产业发展做起了宣传。
“以前村里的主导产业就是种玉米,一亩田最多收入3000元,现在在我们的带动下,基本每家每户都种的有贝母,去年收购价格不错,好的时候每斤可以卖到7块,一亩田可收入8000多元。”郑从华是该村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其经营的硒源康民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了该村80%的药材发展与收购业务。
“一人致富不算富,百家都富才是富!我虽然目前只是个预备党员,但我依然希望能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用自己的专长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郑从华笑着说道。
党员结对帮扶户,脱贫致富有门路;党员带头搞指导,脱贫致富有向导。据了解,该乡坚持把产业党组织作为培养骨干的重要平台,加强致富经营能手和党员的“双向培养”,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骨干,让身边的党员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真正把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兴产业、助发展上。
群众参与,让乡亲富在产业链
“我从前年开始种土豆,那时候年收入才一万出头,去年和农博公司签了种植合同,他们为我提供肥料和技术指导,我的收入翻了翻,今年还要继续跟着干!”2月15日,在新一年的产业发展群众会上,石灰窑村村民申富林满怀信心和农博公司签订新一年的土豆种植合同。
“像申富林这样的种植户,我们公司还带动了2500多户,我们为其提供优质种薯和晚疫病防控物资, 全过程参与种植、管护、采收各个环节,再签订保底收购合同,还通过承租土地、雇佣工人等形式确保农户实实在在得收益 !”农博公司法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优秀共产党员黄焕然表示。
近年来,该乡致力于带动群众一起打造“石窑马尔科土豆”品牌,并利用当地海拔梯度差异大的地理气候优势,实行土豆“高引低种”项目,将石窑的马尔科土豆引进到该乡二高山、低山等海拔区域进行试种并获得丰收,有效确保了产品错峰上市、保证市场季节供应。目前,“石窑马尔科土豆”己成为“恩施土豆”的优质网红品种,畅销全国各地,仅恩施城区就有100余家超市长年订单销售,上万户种植户稳定增收。
党建引领,把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带动,把农户聚在产业链;群众参与,让乡亲富在产业链。通过“党建+产业”,有效将支部组织优势、党员政治优势、市场主体经济优势与农户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引导农户发展产业挣现金、土地流转收租金、转移就业拿薪金、要素入股分股金,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恩施市红土乡徐徐展开……(廖亮 赵迷 段璇 方婷)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