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上海“大零号湾”高技术企业集群市值将突破万亿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科技创新是引领上海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更是赢得未来发展的关键支撑。在2月27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正式发布。至2035年,“大零号湾”将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2015年,“零号湾”在紧邻上海交通大学的西北角启动建设,经过不断发展,最初的“零号湾”连同闵行区“环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核心区域约17平方公里拓展为“大零号湾”,目前已建成投用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入驻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一大批创新中心和成果项目相继落地,成为具有完整创业服务平台和成长培育生态体系的科创集聚区。
为进一步增强科创集聚区“科技属性”,更好发挥引领和策源作用,加快形成创新“核爆点”,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聚焦重点、靶向发力,研究制定了《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
未来,上海将如何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上海市副市长刘多介绍,《建设方案》不仅立足于区域实际,更以国际化视野,聚焦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提出一系列重点任务举措。
建设过程将采取“三级跳”。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至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过千,区域产值达千亿元级;至2035年产出一批具备全球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
功能布局将组成“CTO”。其中,“C”是核心策源区(Core),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依托高密度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支撑。“T”是成果转化区(Transform),以沧源路、剑川路为主轴,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O”是开放创新区(Opening),包括紫竹、江川滨江等区域,重点承接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
“大零号湾”如何保质保量完成从蓝图到施工图的转变?《建设方案》推出了4项保障举措。一是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市级层面,相关部门及闵行区、高校院所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要事项;区级层面,突出闵行区属地主体作用,成立“大零号湾”管委会,会同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各方主体,合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国家和本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先行先试政策,将“大零号湾”纳入新时代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雁阵格局,探索设立“大零号湾”专项扶持资金,引导和鼓励高校校友以及各类社会力量建立“大零号湾”专项基金,推动人才与各方面产业政策深度对接。
三是强化资源支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加大对重点学科、优质产业项目、重大设施平台等创新资源的统筹力度,完善周边交通、住房、教育、医疗配套设施,推动校区、园区、社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开放式科创街区。
四是加强定期监测评估,建立年度任务分工落实、定期评价、科学监测和反馈调整机制,根据评估情况合理优化调整建设内容和推进机制。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