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创新实施“四带六联”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模式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魏国通记者王斌报道 去年以来,甘肃通渭县着眼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引领保障产业振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实施以“党委带着支部干、支部带着主体干、主体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和产业党委联建、经营主体联办、产业要素联聚、集体经济联帮、致富能人联户、群众收入联增”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发展模式,坚持用“党建链”串联“产业链”“致富链”和“振兴链”。
党委带着支部干 支部带着主体干。通渭县委坚决扛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体责任,高站位谋划,县委常委会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基层党建工作,先后召开县委工作会议、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全县党建保障引领追赶发展现场会等,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责任和工作落实。各乡镇党委组建工作专班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组织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到一线,抓重点工作、重点任务落实。各党支部聚焦产业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等模式,累计外引内培龙头企业35家、家庭农场126家、规范运营农民合作社1366家,推动农业集约化经营,示范带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主体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技术、农机服务、市场流通、风险防范等方面的突出优势,通过带资金、带技术、带土地等方式,建成千亩以上党建引领规模化农业产业示范基地17个,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261个,带动1305户党员示范户发展产业,607名党员致富带头人带动3035户群众发展优势产业,把致富带头人中的20名先进分子发展成为党员,持续提升党员创富致富和带动发展能力,通过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切实把广大群众组织动员起来,汇聚发展富民产业的强大合力。
产业党委联建,融合联动发展。牢固树立“大党委”工作理念,按照地域相连、产业集聚、功能互补原则,坚持“一产业一党委”思路和“六不变三统一”管理模式,突出党组织引领带动,组建成立川河经济带设施农业产业党委1个,金银花、中药材、苹果、草畜产业片区党委4个,以乡镇为单位成立联合党委22个,因地制宜设置功能型党支部,形成“1+N”的组织架构,着力打造区域性党建共同体,构建区域统筹、各方联动、产业融合的农村大党建格局,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设置跟进到那里,推动形成一个产业一个党委、一个党委一个主体、一个主体一所职校、一所职校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融合联动发展格局。
经营主体联办,利益机制联结。着眼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持续规范提升现有新型经营主体联农、带农、富农水平,通过龙头企业与村“两委”联办、村党组织领办、致富带头人创办、就业工厂(车间)带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帮办等方式,全县332个行政村均有1家以上规范运行、经营良好、带动力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动3.01万户脱贫户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稳定增收。进一步拓展35家扶贫车间向乡村就业工厂(车间)转型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153人,月平均工资达2000元以上,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6601人、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形成产业抱团发展、项目组团建设的良好格局。
产业要素联聚,优化资源配置。聚焦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着眼推动全县草畜、果蔬、中药材三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更多政策、资金、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市场要素和土地、人力、农资、农机等生产要素向种养大户、合作社、专业协会、就业工厂(车间)、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产业基地聚集。深化拓展“双百四联”行动,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0余期,培训各类“土专家”“泥学者”5000余人、新型职业农民375人。中央有关部委选派科技特派团成员23人结对帮带本土农业科技人员69人。抢抓中组部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机遇,创办农机服务合作社22个,购置各类农业机械158台(套),集中用于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农业发展,全县用于产业发展资金占统筹整合资金达到49.5%,推动特色优势产业由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向主体集中规模发展转变,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的辐射带动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进而逐步实现“接二连三”,促进一二三产深入融合发展。
集体经济联帮,培强扶优基础。深化“万企兴万村”通渭行动,引导动员县内274家企业和152个省市县各级帮扶单位,与332个行政村建立“一村一企业一机关”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扶模式,通过产业带动、项目帮扶、资金支持、就业帮扶、消费增收等渠道,扶持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28个,按照依托资源发展一批、项目支撑发展一批、服务创收发展一批、产业带动发展一批的“四个一批”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村集体经济积累。持续深化东西部帮扶协作,积极衔接青岛市胶州市企业党组织和村党组织与我县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捐赠资金427.4万元,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理念、资源优势帮助发展增收产业,全县332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年内新增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114个,累计达到312个、占93.97%。
致富能人联户,发挥引领作用。大力组织开展以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党员致富带头人和群众致富带头人为主的“三个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工程,培养村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115名、党员致富带头人607名、群众致富带头人1375名。采取“党员+致富能人”“致富带头人+低收入群众”等帮带模式和党员先行引领示范、党员能人组团带动、党员责任区帮带等工作模式,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致富带富项目720个,各类带头人帮带低收入家庭4233户,在技术、物资、服务等方面向群众提供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致富能人的“引路”功能,不断提升群众致富的“造血”能力。
群众收入联增,产业发展提质。紧盯保障落实“三农”工作“5678”关键指标和20项重点任务,332个村党组织书记确定“书记党建项目”361个,通过主体带动、示范引领、致富能人联户联帮等方式,引领带动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8万头、羊40万只,牧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金银花14万亩、马铃薯34万亩、黄芪8.5万亩、苹果19.3万亩,推动全县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占比达到45%、规模化种植面积占比达到20%,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4%,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平,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增速15.3%,增速分别高于全市0.7%、全省1.8%、全国1%。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