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市场状况和营商环境
本报记者 | 张洽棠
2月16~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世界经济论坛共同组织外资企业赴海南省开展主题为“共谋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国际一流自贸港”的“行走的达沃斯”调研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以及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和20余家外资企业参加。
在联合调研期间,就“行走中的达沃斯”活动,以及外资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内容,本报记者专访了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主席陈黎明。
本报记者:“行走中的达沃斯”已举办数年,请您谈谈过去调研活动中印象深刻的事情?
陈黎明:我们在过去几年“行走的达沃斯”活动中,根据目的地省市的特点,灵活且有针对性地组织会员企业代表调研,积极促进政企交流与对话。例如,2021年7月在云南举行的活动上,云南充分展现了当地绿色发展的优势,跨国企业代表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对投资云南表达出了强烈愿望。2022年8月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活动则展现了北京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举措,参会的外资企业对在京的经商投资有了更多信心。
本报记者:今年首场活动落地海南,海南自贸港作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给您留下了哪些感受?
陈黎明:世界经济论坛很荣幸能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合作开展这次活动。20多家论坛会员企业的近30位高级管理人员参加了此次代表团。在这几天对海南进行的考察调研,以及与多位省市领导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了海南自贸港的政策和机遇,并非常认可海南在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府职能,以及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
外资企业也关注海南的发展,特别是期待了解海南自贸港未来的政策优势和产业机遇。许多跨国企业关心的问题都在这次活动中得以与海南地方政府进行交流,包括特许进口试点、净零基础设施和绿色金融等议题。我认为双方都很享受这次交流。
海南重点发展的旅游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与论坛的许多平台和关键议题均有很多关联之处,例如先进制造业、交通运输和健康医疗等。非常高兴此次活动为企业与海南政府带来了重要的合作机会。
本报记者:最新一期《求是》杂志刊发的《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指出,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与外资之间的关系?伴随着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将为全球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陈黎明: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也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这本身就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庞大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这些外资的引入也加速了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时至今日,中国市场对于许多外资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国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这些都是全球市场机遇和投资机遇。
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其中,高质量、高科技的外资企业还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这次到海南来调研的企业,就有能源、制药、通讯等领域的研发企业,有助于地方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本报记者: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扩大市场准入和优化营商环境,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两大要素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陈黎明: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因此,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我们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推动全面加强国际合作。
政策的稳定性、透明性、可持续性及可预测性,对于增强企业家的信心,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极为重要。
营商环境是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时势必考虑到的因素。包括营商环境在内的许多改革中,中国都采取了地方先行试点的策略,而海南自贸港建设在取消外资准入限制、便利贸易信息流通、创新贸易监管、扩大金融开放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我们相信,海南的试点将为中国在更大范围内的营商环境改革提供宝贵经验,参加这次活动的企业也从海南看到了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决心。
世界经济论坛北京代表处的使命,正是要为中国乃至世界塑造一个共同的美好未来。我们相信,中国有许多方面的创新和潜力,各国企业应该与中国同行一道,共同塑造和影响行业内的重大议题,促进共同发展进步。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