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发力支持实体经济
摘要:金融管理部门继续加大“第一支箭”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为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提供长期、成本适当的资金。同时,人民银行支持和指导交易商协会继续推进并扩容“第二支箭”——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第三支箭”方面,证监会明确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近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2年第四季度例会也明确提出,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要精准有力,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着力支持扩大内需,着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
2022年,金融多措并举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明显提升。专家认为,今年金融业需加大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统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防风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2022年,我国用好用足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在金融工具的支持下,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速,有力支撑了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我国全力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以及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设备更新改造等工作。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两批共7399亿元金融工具支持的2700多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为解决重大项目资本金到位难等问题,2022年6月,人民银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金融工具,规模共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2022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第一批3000亿元金融工具已落到项目的基础上,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并增加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金融工具支持银行。
与此同时,相关配套融资积极跟进。金融管理部门鼓励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用好2022年新增的8000亿元信贷额度,引导商业银行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同步跟进重大项目配套融资。人民银行在2022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的数据显示,各银行为金融工具支持的项目累计授信额度已超3.5万亿元,有效满足了项目建设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力补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6%,明显高于2021年全年的0.4%。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要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重点发力支持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货币政策将延续稳增长取向,各项金融支持政策也将保持连续性。在此背景下,基建投资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企业中长期贷款也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未来,随着金融工具支持项目加快落地,“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的综合效应将持续释放。
“三箭”齐发支持民营小微企业
2022年,“三支箭”政策组合继续发力,对民营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
金融管理部门继续加大“第一支箭”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为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提供长期、成本适当的资金。同时,人民银行支持和指导交易商协会继续推进并扩容“第二支箭”——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第三支箭”方面,证监会明确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调整完善房地产企业境外市场上市政策,进一步发挥REITs盘活房企存量资产作用,积极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作用。
金融管理部门综合运用货币信贷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增加信贷投放,取得了良好效果。近年来,民营小微企业贷款新增市场主体、新增贷款增速保持强劲增长,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不断创出新低。2022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3.2万亿元,同比增长24.6%,支持小微经营主体5389万户,同比增长31.7%,9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72%。2022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非国有企业本外币贷款(含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6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人民银行明确,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进一步解决好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继续推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民营企业合理债券融资需求。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领域支持力度。
推动金融平稳健康运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要保持警觉、完善制度。保持警觉,就是要充分认识到金融是有经营风险的,是全周期的行业。完善制度,就是要加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金融稳定法推进较快,目前已进入人大立法程序,有望2023年出台,将明显提高重大风险防控能力,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发挥重要作用。
在推动金融平稳健康运行方面,人民银行明确,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继续压实各方责任,推动做好重点企业集团、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化解工作,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未来一段时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又要把握好力度和节奏。”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政策层面应当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支持力度,加快处置高风险金融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维护好银行体系稳健性;落实好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金融十六条”,加快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的调整优化,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力度,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进一步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和意识,防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此外,还要继续健全金融法治,补齐监管短板,提高违法成本,严惩金融风险背后的监管失守和违法犯罪等行为。
责任编辑:吕娅丹
(原标题:金融精准发力支持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