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贵金属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创新链
摘要:推进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库建设,集成智能分析平台,为行业研究、政府决策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力争成为重要的国家级专业学术数据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王建强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贵金属集团”)充分发挥贵金属产业领域领军企业作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科技强国为使命,以科技“四个面向”为引领,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与创新平台建设,重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贵金属行业高质量发展。
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实现创新驱动,人才是核心要素。集团引进培育了一支人才队伍,累计入选国家级、省市级人才140余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5人、国家百千万工程3人、省突省贴及省“两个计划”等76人次,创新团队10个。为了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云南贵金属集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让更多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比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实施自主权、技术路线决策权,推行“科技揭榜制”和“赛马制”,推行限制性股票和项目跟投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开放思维和全球视野布局招才引智,与云南贵金属实验室分中心同步建设引才中心。聚焦关键、前瞻领域实施好中长期人才工程和全员素质提升计划。持续发挥“产业+科研+学科”平台优势,健全“引育+成长+激励”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链条,打造“基础研究+关键领域+攻关项目”相互促进的人才链创新优势。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挑大梁”,落地好目标导向竞争机制,切实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越来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创新,都更加需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贵金属集团通过着力建立中央研发平台、构建产品技术创新平台、打造新产品孵化平台,优化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以高水平建设云南贵金属实验室为契机,深化改革新型研发机构机制体制,统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9个国家级、11个省部级研发平台、7个院士工作站和6个专家工作站等资源,汇聚科技创新合力,努力培育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推进稀贵金属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改革,共同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作用。积极推进国防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与专项研发基地互为补充的科研生产体系。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区域性布局和战略性延伸,加快深圳等多地实验室分中心规划建设,形成全链条、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推进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数据库建设,集成智能分析平台,为行业研究、政府决策和技术创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力争成为重要的国家级专业学术数据库,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注重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助力贵金属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云南贵金属集团发力原始创新,聚焦核心关键技术和“卡脖子”系列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助力实现从“卡脖子”到自主可控,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先后获得省部级奖励27项;制定国家标准、国家军用标准、行业标准148项;获授权专利214项。谋划一批科技前沿、战略前瞻基础研究,加大对贵金属二次资源循环利用、功能材料、信息材料和化学与催化材料等产业技术开发投入。部署一批进口替代、“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在稀贵金属资源高效回收清洁冶金技术、环保及化学合成用稀贵金属催化材料技术、高端制造用稀贵金属功能材料技术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产品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形成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成果储备。以此为依托,培育初创公司,打造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贵金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国际风云激荡的形势和国家战略安排,云南贵金属集团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用更多的科技创新实绩引领贵金属领域改革浪潮,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科技强省、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