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发展?这场会议有答案
中国发展网讯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人工智能”一词出现了5次,发展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对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越发显要。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发展方向趋势如何?如何做好人工智能的产学研协同发展?12月17日,中科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2022年会暨第五期人工智能创新大讲堂在线上成功举行,为行业发展精准破题。
引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风向标”
在此次联盟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索继栓指出,联盟成员协同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联合攻关,在今年的联盟年会中,以自动化所“紫东太初多模态大模型”、科大讯飞“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中科曙光“曙光5A级智算中心”等为代表的企业主导、需求驱动的重大产业化成果竞相涌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了解,联盟自2017年成立起便致力于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成员由从事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等相关业务的企业、高校、科研院等机构组成,以市场化运作推动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持续迭代进步。
对于联盟未来发展,索继栓提出,需要坚守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着力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体系,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科大讯飞研究院院长、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国平表示,科大讯飞依托讯飞开放平台服务联盟,共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目前,平台已开放542项AI能力及方案,服务500万生态合作伙伴。科大讯飞作为联盟的理事长单位,也正充分共享企业在在教育、医疗、汽车、工业、消费品、金融等行业的产业链接力。
自成立以来,联盟每年都会聚焦国内外人工智能研究领域动态并发布行业报告。今年发布的《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报告2022》,从人工智能国内外战略态势、技术趋势、产业发展与应用以及中科院研究亮点等四个方面,回顾了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动态并指出,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对全球科技创新、劳动力市场和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产学研协同创新 赋能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要求,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同样指出,要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产学研协同创新着眼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已成为题中之义。
“让人工智能懂知识、善学习、能进化,让AI机器人走进每个家庭。”讯飞研究院胡国平院长在会议上着重介绍了科大讯飞今年发布的“讯飞超脑2030计划”,以及2022年在多模感知、多维表达、认知智能、运动智能等领域的关键技术进展,而科大讯飞之所以能在人工智能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与其背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密切相关。
以多模感知领域的技术突破为例。2020年,科大讯飞联合中科大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USTC-NELSLIP),在国际多通道语音分离和识别大赛CHiME-6中拿下两个任务冠军,并实现了从2016年以来的三连冠,但高噪复杂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也仅有70%左右,远达不到实用需求。
今年,讯飞联合团队创新性地融合了唇形和语音的多模态分离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业界率先落地,在车载、会议、地铁购票和医疗挂号等场景实现了应用。
此外,讯飞还与北京安定医院、全国抑郁症组委王刚院长一起构建了抑郁症筛查平台,用户通过与机器聊天即可初步实现病情的定量评估,未来该平台也将向更多学校推广,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在会议上同样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表达了肯定态度。他认为,通过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互融合,能够实现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学习和智能决策。智能机器人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规划的重要智能装备之一,在制造、服务、军事、家政、农业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下一步,联盟将继续搭建产学研创新合作交流平台,加大人工智能源头技术研究布局和攻关力度,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和能力,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战略高地,推动数字化进程向生产端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联盟成员将精诚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产业链安全的挑战,不断提升数字技术的产业赋能作用,为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