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为科创中心选拔“王牌”英才
摘要:据悉,上海正在积极研究出台优化博士后创新创业综合发展环境的相关举措,围绕彰显全球视野、强化战略引领、锚定高端领域、注重系统集成、坚持靶向发力等方面,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支持、保障好博士后进行科技攻关与国际合作。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耕耘产学研一体化的土壤,搭起贴合市场需求的擂台,上海市人社部门精心培育、努力集聚优秀青年博士后,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关键“王牌”。2022年12月10日,由上海市人社局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市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经线上初赛和现场决赛,最终产生31个优胜奖,选送参加“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奏响了上海全市“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的进行曲。
本次大赛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设置创新组、创业组和揭榜组三个赛道,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及其他产业领域等9个专业领域。全市共40家设站单位的188名博士后报名,近80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场投资机构的评委参与评审
博士后制度是全球通行的吸引培养使用优秀青年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上海培育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上海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为目标,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等国家赋予上海的各项重大战略任务,逐步建立起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两站一基地”工作管理体系,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肥沃土壤。
目前,上海已在3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8个;在企事业单位中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57家;随着本次5个新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授牌,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了16个行政区的基地全覆盖。
上海在站博士后已达到近8000人,在站人数达到历史最高值,出站博士后绝大部分成为单位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骨干,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大赛在赛制又进行了改制,在创新、创业两个赛道的基础上,又增设揭榜组,由企业把项目需求或者难点,作为大赛题目公布出来,博士后团队揭榜提出解决方案,本次大赛共有18个企事业单位提出了32项技术攻关需求,27个博士后团队参与揭榜,大赛平台将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技术进一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展现了博士后制度产学研一体化优势。
上海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处)处长祝颖华介绍,今年大赛新增的揭榜领题类比赛,要求攻关企业实际遇到的“卡脖子”“无人区”科研困难,让博士后人才能够更加贴近市场;大赛评委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市场投资机构,为普遍年轻的选手们提供了一个直接独立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的高光舞台;获得优胜的选手可以直接获得“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两年总计30万的经费资助。这些因素都将推动更多科研成果通过上海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加速成果转化、实现创业梦想。
在这条新赛道上,来自上海同济大学的王雪野团队,获得了创业组的优胜奖。王雪野表示,上海市人社局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从政策、资金到市场的全方位支持。我们团队连续二年参加赛事,切身感受上海博士后的发展路径不再单一,不仅能够更专心地投入科研,也能更快速地实现技术转化。
据悉,上海正在积极研究出台优化博士后创新创业综合发展环境的相关举措,围绕彰显全球视野、强化战略引领、锚定高端领域、注重系统集成、坚持靶向发力等方面,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力支持、保障好博士后进行科技攻关与国际合作。
此外,上海还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优化科技创新等领域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和使用诸方面的新举措,深入开展人才评价创新试点,通过设立“直通车”“举荐制”两条特殊通道,探索以赛代评、育评结合、引入国际化评价标准等,进一步“破四唯”、优结构,实现职称评价结果与聘用、考核、晋升等用人制度的衔接,更好地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在新时代新征程自觉肩负起科技创新重任,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忠钦,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叶霖霖分别致辞,并在会前与优秀博士后代表亲切座谈,大赛现场为黄浦、静安、虹口、奉贤和崇明等5个区新设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授牌,为2022年度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入选人员代表颁奖。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