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洮水百转惠民生

2022-11-28 16:27 中国发展网 卢博玲 记者王斌

摘要:雷岔缺水,当年担任雷岔村村主任的郭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在遇上甘肃全省试点“雨水集流节灌工程”,雷岔村景木岔社成为了甘肃省仅有的两个试点之一。就这样,他带领村民一铁锨一䦆头没日没夜得干,终于建成了2眼100立方米容量、100眼50立方米容量供应农田灌溉的集体水窖,15眼户内供应人畜饮用的家用水窖。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卢博玲记者王斌报道

“90年代,只有一眼在沟底的泉水,雷岔村景木岔社200人的吃水都紧巴巴着,老百姓还要走两里多的路,在天麻麻亮就有人排队取水,那时候真的难啊。”年近七旬的甘肃通渭县碧玉镇雷岔村老支书郭权对记者说。

雷岔缺水,当年担任雷岔村村主任的郭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在遇上甘肃全省试点“雨水集流节灌工程”,雷岔村景木岔社成为了甘肃省仅有的两个试点之一。就这样,他带领村民一铁锨一䦆头没日没夜得干,终于建成了2眼100立方米容量、100眼50立方米容量供应农田灌溉的集体水窖,15眼户内供应人畜饮用的家用水窖。

1995年国家水利部专家团验收工程时曾说,景木岔雨水集流节灌工程试点的成功,不仅为甘肃,也为全国类似很多缺水的地方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做法。从人畜饮水困难到1997年建成容积为160立方米的“甘肃第一窖”,再到全村建成节灌水窖360眼,景木岔利用方便的水窖在当年就率先开始尝试蔬菜大棚种植,探索产业致富的道路。

“多少年来,景木岔的群众深知,只要是共产党推广的,就没有不好的,跟着干就成了。”郭权说。所以后来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沼气、养殖产业等,在景木岔试点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水,一直是这里群众的生活所盼,也一直是产业发展的瓶颈。

景木岔彻底解决水的问题还是从2012年引洮工程惠泽雷岔村开始。当年开始铺设自来水管线,在2015年全村都用上了洮河水。

“如果没有自来水,现在这都是不敢想的。”雷岔村村民张军信带记者参观他的蔬菜大棚,还演示了自己大棚里的喷灌设备。他说现在种菜比以前省力多了,这是辣椒丰收以后种的二茬菜,今年的辣椒销路很好,都是大卡车来收,几车几车往外地运。

一水兴百业。2022年雷岔村通过川河经济带无公害蔬菜种植项目,全村发展设施农业,共搭建钢架大棚95座,其中种植辣椒70座,草莓20多座,推动300多人实现增收,直接解决全村老、弱等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有了水,一切都好说,新建的这些大棚都是用自来水灌溉的,实在是太方便了。”雷岔村村主任雷军喜说。

雷军喜也是通渭县军亚梦通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现在他的合作社养殖100多头肉牛。“如果没有水,我们这地方干山苦岭的,规模化养殖想都不敢想。”雷军喜说,他的养殖厂所有牛栏都接通了自来水,给牛饮水只要打开水龙头就行了。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去沟底担水经常磨破肩膀,说现在太幸福了。他还介绍到,雷岔村肉牛养殖今年达到了350头,超过了户均1头牛的标准,加上蔬菜大棚种植、金银花种植、黄芪种植,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我们村现在人人都是万元户!”雷军喜笑着说。

“水利兴,则农业兴;农业兴,则百姓兴。”通渭碧玉镇党委书记刘敏说,“引洮工程”兴了农业,暖了民心。今年,碧玉镇借助市、县两级打造川河经济带的政策机遇,已初步形成蔬菜“产销储加购”的全链条产业发展体系,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带来了强劲动力,开启了新的篇章。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