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山东:向着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目标奋力迈进

2022-11-17 20:49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山东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工程化、项目化推进的办法,强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可复制借鉴的高质量发展特色路径,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

 青岛港成为世界首个5G智慧全自动码头,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保持世界第一。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供图

青岛港成为世界首个5G智慧全自动码头,集装箱装卸效率、铁矿石卸船效率保持世界第一。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供图

王 坤 孙军峰 本报记者尹明波 2018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批复意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安排部署,全力推动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落地实施,奋力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方案》印发以来,山东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部署推进,2018年为“动员部署年”,2019年为“工作落实年”,2020年为“重点工作攻坚年”,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三年初见成效”;2021年召开工作动员会议进一步细化部署“五年取得突破”重点任务,今年又组织全省重点项目现场观摩并召开总结交流会,环环相扣、纵深推进,确保新旧动能转换始终沿着既定目标加速前行。

“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山东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山东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省新旧动能办主任孙爱军表示,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奋斗,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呈现出一系列根本性、标志性、系统性的深刻变化。

瞄准新旧动能转换答卷

据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省新旧动能办常务副主任石爱作介绍,近五年来《方案》实施总体上顺利,全省发展呈现增长速度快、结构效益好、后劲活力足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五年取得突破’确定的主要指标基本完成,重点任务全面落地,重大政策基本落实,成效凸显,山东交出了满意答案。”

质量跃升。新动能主导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近四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2021年增长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前三季度增长4%、同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7284.5亿元,税收占比达到75.2%、比2017年提高2.7个百分点;今年1~9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532亿元,同口径增长5.4%,好于全国0.2个百分点。近四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9.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结构蝶变。产业结构全面优化,2021年全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7%、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2%、比2017年提高13.2个百分点。能源结构深度调整,超额完成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任务,截至今年9月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37.7%、比2017年提高18.3个百分点。

动力换挡。科技创新提速突破,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4万家,比2017年增长2.2倍。数字赋能态势强劲,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比2017年增长3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国家级领军人才数量翻了一番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1.69万件、比2017年增长1.26倍。

活力迸发。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可网办率达90%以上,全程网办率超过80%。截至今年9月底,山东市场主体总量1387万户,较2017年底增长71.9%;上市公司总量381家,其中代表新动能和高科技的上市公司占比超过九成。

完善新旧动能转换保障

创新完善推进机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释放动能转换发展潜能,完善动能转换工作保障。

强化顶层设计。山东省委、省政府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头号”工程,成立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研究推进动能转换重大事项。同时,印发实施规划、实施意见,制定出台政策文件,构建了省市县三级联动、配套衔接的规划政策体系。

强化协调推进。印发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协调推进体系工作方案,聚焦“10+4”,建立“6个1”协调推进机制,即由省领导牵头、专班推进、规划引领、智库支持、联盟(协会)助力、基金保障,形成“统分结合、责权明确、运转高效”工作格局,促进资源集聚、力量集中、政策集成。

强化督导考核。建立新旧动能转换监测报告制度,构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进程监测指数,并将“十强”产业、“四新”经济发展情况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推动形成同向发力、典型带动、狠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深化“放管服”改革。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实施方案,推出70项“一链办理”主题集成服务,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压减70%以上,目前超过300类电子证照实现“亮证即用”。山东还出台加快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20条政策措施,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明显提升。

扩大高水平开放。出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45条意见,202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93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64.6%,今年1~9月份增长15.7%、高于全国平均5.8个百分点。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与世界500强连线等重大活动,累计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1万家,5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落地项目166个;规划建设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招引重点项目167个、总投资2430.7亿元。

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引擎

突出强化创新引领,培育壮大“十强”产业,塑强动能转换突破优势,着力增强动能转换动力引擎。

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山东成功获批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电创新中心,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1家、省实验室9家、省重点实验室261家。目前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超30家,企业研发中心近1700家。

打造一批市场化创新主体。累计争取认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3家,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7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分别达到105家、245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9万家。

打造一批关键性创新技术。取得时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统、国密算法物联网安全芯片、磁悬浮离心鼓风机等一批标志性成果,3个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世界首座四代技术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在国家创新创效评选中,获4大类11个奖项,数量居全国首位。

聚力培植优势产业链。聚焦9大产业领域42条关键产业链,绘制“1张图谱+N张清单”,确定112家“链主”企业,成立35个产业链共同体,开展省市一体补链延链强链行动,策划产业链重点项目460个,建立公共服务平台100个,服务企业4万多家。

聚力培植优势集群。实施“雁阵形”集群提升行动,累计培育“雁阵形”产业集群143个、总规模达7.2万亿元,其中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4个,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此基础上,山东聚力培植优势企业,遴选支持“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217家、总营业收入达到2.6万亿元;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557家,其中国家级145家、居全国第2位;入选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2家、居全国第3位,其中重点支持“小巨人”企业157家、居全国首位。

筑牢新旧动能转换支撑

坚定落实“三个坚决”,致力于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着力筑牢动能转换产业支撑、拓展动能转换潜力空间,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劲支撑。

坚决淘汰落后动能。2018年以来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完成粗钢、焦化、水泥产能压减任务,对地炼产能进行整合转移,有序关停低效煤电机组。出台实施遏制“两高”22条措施,对新上“两高”项目严格执行能耗、煤耗、产能、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为新动能腾出了宝贵空间。

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滚动推进“万项技改、万企转型”,2018年以来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5万余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覆盖面达到70%以上,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一大批标志性工程支撑强劲。

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集中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3个集成电路项目通过国家窗口指导,成功创建国家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10%以上,智能家电、高端服务器、声学光电等行业快速发展。

强化战略牵引。山东省委出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决定,编制实施省黄河规划纲要、“十四五”实施方案及生态环保、黄河三角洲保护等9个专项规划,谋划推出重点项目350个,完成投资2797亿元。同时,突出“三核引领”,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建设并全面展开,青岛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提速,烟台打造先进制造业名城步伐加快。

深化区域融合。出台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和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立德州天衢、菏泽鲁西、烟台黄渤海、临沂沂河四个省级新区,打造区域融合的战略支点,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显著增强。

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山东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工程化、项目化推进的办法,强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可复制借鉴的高质量发展特色路径,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做法。“今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支持山东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基础上着力探索转型发展之路,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动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孙爱军直言,《意见》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目标任务升级版,是发展方向再聚焦,是指导全省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山东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努力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责任编辑:唐雅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