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十年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2022-10-14 14:50 中国发展网 倪馨 记者林强

摘要:在绿水青山与冰天雪地间绘就的大美画卷中,以昂扬进取之姿,踏上创建“冰雪文化之都”的新征程。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倪馨 记者林强报道 哈尔滨的文旅产业是拉动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幸福产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在哈尔滨市落地生根。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哈尔滨文旅产业繁荣发展,不断赋能发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以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在绿水青山与冰天雪地间绘就的大美画卷中,以昂扬进取之姿,踏上创建“冰雪文化之都”的新征程。

十年来,哈尔滨市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全面繁荣。坚持以艺术精品凝心铸魂,原创芭蕾舞剧、音乐剧、话剧、儿童剧等不断出品,年均演出千余场。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创作的大型主题交响曲《灯塔》,是十年来哈尔滨文艺创作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之一。交响音画史诗《千里江山》,交响序曲《启航》《庆典序曲》等优秀作品广受好评。哈尔滨芭蕾舞团推出《冬日梦幻》等16部优秀原创作品的创作演出,仅仅成立两年就让哈尔滨芭蕾舞团跻身全国优秀芭蕾舞团行列。哈尔滨芭蕾舞团与哈尔滨交响乐团的携手合作、优势互补,为冰城打造了高雅艺术的旗舰矩阵。话剧《任务》、音乐剧《情动哈尔滨》、木偶剧《鹤鸣》等一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歌剧《江姐》、儿童剧《秘密在脚下》、舞蹈《红高粱》等多部优秀作品的创作演出,用艺术精品凝心铸魂,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十年来,哈尔滨市新建哈尔滨大剧院、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博物馆、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等诸多公共文化场馆,全市共有2727个综合文化站和文化服务中心、2203个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四级网络覆盖初步形成。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的建设,20余项公益性群众文化辅导班的开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等,让市民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哈尔滨大剧院建成后,‘月光女神’莎拉·布莱曼、世界男高音之王何塞·卡雷拉斯音乐会,捷杰耶夫执棒的马林斯基剧院交响乐团音乐会,克里姆林宫国家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等多部世界顶级剧目及音乐会在这里演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众多的高端演出。而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则将艺术培训、活动展演等通过网络云端呈现,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丰富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

十年来,好歌大家唱、市民嘉年华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哈尔滨图书馆接待读者近千万人次,开展各类读者活动2000多场次;常年活跃在基层的778个文艺团体、351个文化大院、37261名文化志愿者年均参与各类公益演出近万场,组织“戏剧下乡”等专题文化下基层活动百余次。从线下到线上,从城市到乡村,便捷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到了基层百姓。

十年来,通过对全市16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全面修缮和有效利用,哈尔滨的文物保护状况逐年改善。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索菲亚教堂、犹太老会堂等不可移动文物的免费开放,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光彩。利用老市委办公区建成的哈尔滨博物馆群,不仅突出了城市多元文化的特点,也让历史文物“活”了起来。十年来,遍及哈尔滨市区的70家博物馆,年接待观众53万余人次。2021年,市属重点博物馆率先在东北三省实施夜间开放,在周末和重要节日延长夜间运营时间。既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赋能,也为市民和外来游客的夜间活动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赋予文化遗产更多旅游功能,文旅资源双向转化成效明显,真正让文物和非遗资源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民众。

十年来,哈尔滨市文旅产业全面升级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冰雪大世界、冰灯艺术游园会等“老字号”产品的改造升级,伏尔加庄园等“新字号”项目的深入开发,哈尔滨正在不断将地方冷资源变成全球热产品;帽儿山景区等避暑产品的乘数效应,让哈尔滨跻身全球避暑名城百家榜20强,位列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三甲。哈尔滨旅游“冬强夏弱”的结构特征得到根本改变,绿生态和冷资源优势被充分释放,实现了四季协调发展的全面升级。

十年来,哈尔滨市文化和旅游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共接待游客4.0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271.3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46倍和1.86倍,文化市场不断扩大,文化增加值逐年增加,民航客运吞吐量连续5年居东北四大机场首位,成功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018哈尔滨当选“东亚文化之都”,连续四年位居中国冰雪旅游十强城市榜首。与 16个国际友城和十余个“文都”城市间的合作持续加强,以文化软实力带动城市竞争力。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众多品牌活动已成为增进文化认同,推广城市的金名片。

未来五年,哈尔滨市要按照《哈尔滨市“十四五”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冰雪文化之都”。落实《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哈尔滨市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持续推进,都市文化充分彰显。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形成覆盖城乡、内容丰富、贴近基层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全面提升,建立应保尽保、传承有序、活化利用的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艺术创作全面繁荣,创作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文化国际影响力全面提升,形成品牌特色突出、平台完善、全面开放的文化交流互鉴体系;各文化团体、场馆内容更新与功能全面升级。公共文化设施更加完善,包括市有3馆、区有3馆,县有图书馆及分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文体活动室覆盖达标率达100%。优化文旅产业布局,构建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增强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驱动,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对外交流和宣传推广力度,全面建设国际时尚旅游城市。擦亮“冰城夏都,时尚哈尔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世界冰雪文化旅游名城和全国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绘就“幸福底色”、打造宜居冰城“金名片”。未来,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持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哈尔滨市文旅产业将会更加奋发努力、笃定前行。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