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十年披荆斩棘 中国航空工业奋勇前进

2022-10-11 10:0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这十年,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产业规模倍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航空工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世界主要国家都将航空工业定义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世界强国无一不是航空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实现了产能规模倍增、产品研制突破、国际合作广泛等一系列成就,书写了我国航空工业披荆斩棘的奋进十年。

十年产业规模倍增

产品研发实现突破

这十年,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产业规模倍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十年来,我国民用航空工业总产值规模年均增速超17%。近十年,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2012~2014年的快速增长期,2015~2021年的稳定发展期,民用航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超过17%。我国民用航空工业产值规模从2012年的1526.8亿元,跃升到2021年的4161.6亿元。

十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产品产业规模增长超三倍。2012~2021年是我国民用航空产品快速成长的十年,产业规模从2012年的274.6亿元,扩大到2021年的843.4亿元,增长超三倍。产业规模虽然于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总体保持平稳。

十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产品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中国民用航空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产值均有大幅增长,其中,民用飞机整机增长幅度最大,产业规模(占比)分别从2012年的62.5亿元(22.8%)增长到2021年的391.0亿元(46.4%)。民用飞机维修环节增长幅度次之,近十年产业规模增长超4倍,产值占比增长幅度超过30%。另外,2021年,我国民用航空发动机、民用飞机机载系统和设备两大产业环节产值占比不到6%,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C919成为我国航空产业发展“新引擎”2022年7月18日,在陕西省蒲城县拍摄的C919大飞机的试飞机。新华社

C919成为我国航空产业发展“新引擎” 2022年7月18日,在陕西省蒲城县拍摄的C919大飞机的试飞机。新华社

这十年,我国干/支线飞机、通用飞机齐发力,产品研发实现突破。

十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产品研发实现突破。中国民用航空工业产品研发继续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单通道干线飞机、涡扇支线飞机、涡桨支线飞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及航空发动机等自主系列发展格局。2012~2021年期间,C919、ARJ21、AG600等一批产品研发进展实现突破,多型号机型逐步进入民用航空市场。其中,2012年我国干/支线飞机C919和ARJ21分别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和局方审定试飞、预投产和首架交付阶段,2015年干线飞机C919正式下线,2016年支线飞机ARJ21正式投入航线运营,2017年干线飞机C919和通用飞机AG600完成首飞,2020年干线飞机C919正式进入局方审定试飞阶段。

十年来,我国民用航空产品交付与订单稳步增长。2012~2021年期间,随着我国干/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研制能力的提升,逐步形成了多条整机交付生产线,我国的产品交付能力有了较大增长,从2012年的支线客机13架和通用飞机59架(含民用直升机,不含无人机),到2021年的支线飞机57架和通用飞机116架。产品储备订单方面,从2012年的储备订单830架,到2021年的储备订单1602架,随着我国干/支线飞机逐步进入民用航空市场,C919和ARJ-700成为我国储备订单的主力机型,其中C919占比达到54.7%,ARJ-700占比达到41.8%。

中国民用无人机规模居首位

积极参与民机生产国际合作

这十年,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异军突起,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十年来,我国无人机产业快速壮大。2012~2013年,无人机产业规模仍处于发展初期,产业规模较小,无人机企业数量快速成长,新型产品层出不穷。2014~2021年期间,无人机产品产值从最初的20.8亿元,预计增长到258.3亿元,年均增长高达63.1%。同时,无人机产品交付及订单储备情况保持着较好的增长势头,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消费级无人机完成产品交付约298.4万架,其中出口222.8万架;新增订单328.2万架,其中出口订单245.0万架。

十年来,我国无人机产业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我国无人机产业规模在全球属于领先水平,生产和配套能力全球领先。我国凭借产品多样性、设计领先性及价格优势,成为全球无人机的主要生产制造国家。我国无人机产业规模占比逐年提高,2021年达到81.5%,美国、欧洲占比小幅回落,分别为8.9%和6.1%。

这十年,我国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积极参与民机生产国际合作。

十年来,我国民用航空工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对外交流持续深入。通过国家层面推动引导,中国民用航空工业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推进。中国与俄罗斯、欧盟、法国、英国、荷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稳定的国家间合作与交流。

十年来,我国积极开展转包生产,但短期增长受到较大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民机转包生产,我国民用航空产品转包生产交付金额长期稳步提升,形成了以民用飞机零部件为主的产品供应结构,民用飞机机载系统和设备零部件转包生产交付金额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其中,2019年为近十年交付金额峰值,达到1.03亿美元。2020年和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民用飞机产量大幅下降,我国转包生产交付金额较2019年出现近40%的回落,2021年,我国转包生产交付金额预计达到15.5亿美元左右。

十年发展经验是宝贵财富

努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

十年来,我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一系列发展成就,取得如此傲人成绩,离不开各级政府和一代代航空人的辛勤付出。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总结十年形成的发展经验,有助于我国航空工业在新征程上继续进步。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

一是牢记使命担当的忠诚精神,部署规划,落实举措。

推动航空工业政策体系优化。国务院及民用航空等部门发布了一系列促进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覆盖范围包括民用航空技术创新、行业管理、适航审定、财政税收等多个方面,促进了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年间,航空人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与无限热爱熔于事业,以研制先进航空装备为己任,按照国务院及民用航空等部门要求,齐心协力落实一系列重点专项和研制任务,充分展现了我国航空人的使命担当。

二是坚持坚韧执着的奉献精神,夯实基础,强化能力。

稳步提升关键型号研制能力。我国干、支线飞机的重大研发突破离不开稳步提升的研制能力建设,十年间,我国有力推进C919大型客机和CJ1000AX等重点型号研制能力建设。其中,C919围绕设计能力、试验能力、制造能力、运营支持能力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研制能力。例如:设计方面形成了总体设计、气动设计等设计条件。试验方面形成了气动试验、结构强度试验、飞控系统试验等一批关键系统试验条件。制造方面形成了关键领域研制所需的数字化协同、精密制造、理化试验等条件,形成了满足C919大型客机部总装集成需求的各类条件。运营支持能力方面,形成了运营支持体系,可满足C919大型客机客户服务业务需要。同时,围绕CJ1000AX核心研制能力的形成,在总体设计能力上,形成了总体设计、空气系统设计、风扇/压气机设计等条件,满足了基于MBD的数字化设计需求。试验集成能力上,建设了风扇/增压级气动声学综合试验器等一批试验台。部件研制能力上,形成了关键部件精密制造、理化试验等条件。

提升产业化支撑能力。这十年我国坚持提升产业化支撑能力,突破了以长寿命高可靠性制造、数字化装配与集成测试、民机快速响应支援、远程维修支援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运营支持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重要加工装备,显著提升了运营支持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相关民机型号的批产和运营。针对ARJ21、新舟60、H425等已交付用户的民机型号,以运营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开展精品工程,改进完善产品,加快成熟进程。

着力强化适航等技术基础。在标准方面,成体系解决民机标准规范国际接轨问题,统筹解决引进标准规范资源共享使用维护问题,并建立了支撑民用航空发动机适航取证的急需试验方法;在适航方面,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合作开展适航技术研究;在质量方面,推动构建了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下的民用航空器质量控制表单模板体系;在可靠性方面,积极建设并形成了完善的可靠性设计保证技术体系。

三是培养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创新融合。

推动新兴技术融合应用。我国积极推动5G、增材制造、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航空的融合应用,为大飞机及其发动机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带来创新性的深度变革,从协同设计、智能制造、试飞验证、高效服务及空中飞行等各方面带来设计、制造效率提升。

四是弘扬接续奋斗的逐梦精神,协同发展,共同奋进。

聚焦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我国各地积极布局民用航空产业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区域持续紧跟国家发展需求,正全面布局民用航空产业体系,齐心协力共同逐梦蓝天。其中,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载体,苏浙皖三省协同打造央地融合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协作的区域合作典范。上海重点布局干支线飞机整机、发动机、大部件等设计研发、集成验证及航空维修;江苏主要涉及动力系统、机体、记载设备、航空地面设施等关键配套零部件制造及原材料供应;浙江宁波、杭州等地纷纷加快产品开发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着力打造航空产业制造基地和创新中心;安徽在芜湖、合肥、六安等重点建设航空产业园,已逐步形成了以整机、发动机、关键部件生产及维保为牵引的民用航空产业链。

逐梦峥嵘又十载,再创辉煌启新篇!步入新征程,愿我国航空工业早日迈入世界航空强国之列!为加快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实支撑。

(摘编自赛迪顾问的研究报告《中国航空工业披荆斩棘的奋进十年》)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