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在“减轻负担”与“提质增效”上靶向发力
本报讯 记者刘桂菊报道 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提高,体音美劳特色活动广泛开展;课后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压减,违规培训整治持续深入……辽宁省实施“双减”政策一年来,在“减轻负担”与“提质增效”上靶向发力,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打造全新教育格局。辽宁省建立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构建衔接配套、基本完善的政策体系,形成多方协同、合力减负的工作格局。
为确保“双减”政策落地见效,辽宁省教育厅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出台《辽宁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工作方案》,提出“把劳动实践、文体活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等内容纳入作业范畴”“鼓励各地各校创造性地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等方面要求。细化落实措施,一年来,辽宁省已出台涉及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家校社共育、考试管理、培训材料管理、从业人员管理、资金监管、广告管控、消防安全等23个政策性文件,实现校内校外全覆盖、全链条有效治理。加强多元共治,辽宁省还成立了省“双减”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21个省(中)直单位参与的“双减”专门协调机制。辽宁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增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处,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督查督办,将“双减”工作成效作为各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评价体系;制定专项督查工作方案,并设立省、市、县三级公开监督举报电话。
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辽宁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丰富学校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服务,力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别化、多样化的优质教育。
深化作业管理改革。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制定义务教育作业管理“十要求”,并持续深化制度创新,指导各地“一校一案”出台作业管理办法。提升课后服务成效,将课后服务开展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履行教育督导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奖补激励机制,加大课后服务投入,创新服务内容,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辽宁省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开展率达100%,全省各个县区已全部建立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辽宁省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内“双减”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开展义务教育线上“名师公益课堂”活动,高标准打造辽宁校内“双减”品牌。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全员签订“双减”承诺书。持续为教师赋能,建立了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
同时,辽宁省全力规范校外培训行为,通过管住人员、管住资金、管住教材、管住广告、大力压减机构等做法,有效减少家庭教育支出,有效缓解群众焦虑,切实减轻学生过重校外培训负担。建立街道、社区、网络员三级网格化动态排查,实现日常监管无死角。发挥社会监督员作用,形成监管合力。推进监管智能化,全方位精准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及“隐形变异”培训行为。强化综合执法,多部门联合行动,对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加大查处力度,校外培训市场秩序得到有效规范。同时,在全省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专项治理。
推进协同育人。辽宁省加强家校协作,构建共同减负机制。成立辽宁省中小学家校社共育研究指导中心;开展“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遴选39个“辽宁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学生校外服务供给。规范学校考试行为,严格控制考试难度,规范考试次数,纠正“变相考试”、考试成绩排名等行为。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继续实行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促进教育公平,减轻社会和家长的焦虑。稳步推进中考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将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以等级评价形式纳入中考改革方案。利用各类媒体加强政策宣传,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双减”工作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