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聚“贤者地” 共话“新江南”
摘要:奉贤,兼具新城、县域和乡村三重色彩。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奉贤通过优化新城、镇域与乡村“三大空间”的布局,迈向三位一体的新发展格局。
孙 燕 陆婷婷 本报记者 | 鲍筱兰
8月25日,在首届“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上,如何传承与创新新江南文化成为热点话题。3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走进奉贤“以‘家文化’助推基层社会治理”“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新江南文化与城市软实力”“从江南城市建设阅读江南文化意蕴”“走进奉贤探寻江南史前文明演进”等五大平行论坛,畅谈“新江南”的底色,探讨“新江南”与新片区、新城市、新农村、新经济的关系。
构筑新江南文化
擦亮乡村振兴金字招牌
奉贤,兼具新城、县域和乡村三重色彩。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奉贤通过优化新城、镇域与乡村“三大空间”的布局,迈向三位一体的新发展格局。
在“国际化大都市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平行论坛中,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黎而力充分肯定了奉贤以新江南文化赋能乡村的探索模式。当前,通过多年探索,上海已初步形成大都市乡村振兴模式,但仍存在乡村产业同质化、乡村资源要素流通不畅、土地资源价值提升受限等问题。黎而力认为,在探索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规划引领,强化要素保障,让乡村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要从“三农”实际出发,以“三园”工程为抓手破解瓶颈难题,让乡村美起来、强起来、活起来;要大力推动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规模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让乡村的明天更美好。”
奉贤区委副书记骆大进分享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奉贤实践”。骆大进在主旨演讲中说,奉贤区作为全市乡村振兴主战场之一,始终以新发展理念统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之路,通过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凸显乡村经济价值;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打造绿色田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示范”水平,凸显乡村生态价值;融合发展之路,通过促进功能融合、文化融合,彰显了跨界之美、文明之美,凸显乡村美学价值。“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
青村镇党委书记彭军介绍,青村有四条经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水韵青溪“新经济”新高度,全面彰显青村实力;推动城市功能品质跃升,打造水韵青溪“新城市”新形象,全面展现青村魅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前列,打造水韵青溪“新农村”新高地,全面激发青村潜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打造水韵青溪“新片区”新名片,全面释放青村活力。
四川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姜晓萍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解决乡愁如何不愁、乡村谁来振兴两大问题。她提到,要按照“人民至上”的乡村美好生活服务体系,秉持“三共融三治”的乡村基层治理原则,用“集成创新”的战略思路,遵循“统筹推进”的实现途径,构建“望山见水”的乡村生态体系、“授权赋能”的乡村人才振兴体系、“持续发展”的乡村治理创新扩散体系,来引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变革。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熊万胜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抢抓“前期郊区化”向“深度郊区化”的重要转折时期,找到城市与乡村的最佳结合点,推动城乡深度市场化融合,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张乐天说,要特别关注“人的转型”,尤其要重视农民在新形势下正经历的转变。
深化“慈善孝贤”五地合作
共谱新江南文化新篇章
从2015年开始,慈溪、嘉善、孝感、上虞、奉贤五地便建立起文化研究合作机制,轮流举办研讨交流活动。此次,传承与创新——“新江南文化与新城建设”高峰论坛,专设“慈善孝贤”五地平行论坛,围绕“‘家文化’建设助推基层社会治理”进行相关研讨,五地现场签署了新一轮“慈善孝贤”文化研究合作框架协议。
在平行论坛上,奉贤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向义海介绍,奉贤区在源远流长的“贤文化”基础上,启动“贤美文化“建设。他认为“家文化”是“贤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贤美文化”在家庭层面的必然要求和集中表现。奉贤区通过“圆梦行动”“好家训好家风培育”“东方美谷艺术节”等工作抓手和最美家庭、道德模范、新时代好少年、世贤学子、贤城好家长等系列评选活动,推进“贤美文化”的践行。
浙江省慈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再国带来了《弘扬慈风孝行新风尚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主旨演讲,表示“慈文化”建设已经写入慈溪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未来将聚焦实践养成、服务民生等重点,形成“行政推动、社会联动、群众互动”一体化格局。
“在当前大改革、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嘉善县以‘善文化’培育为引领,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升级换代。”浙江省嘉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江继铭表示。
南桥镇党委书记瞿磊表示,南桥镇以文明家庭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好家训好家风”品牌建设,引导大家寻家风、晒家训,为推动美丽新南桥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副院长沈可认为,多代同堂家庭,不仅是狭义的“同住一个屋檐下”“一碗汤距离”的两代人仍能保持高密度的互动与情感联结,同时还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并弥合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差距。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肖瑛认为,社会治理不能只是将家庭当作外在于家的功利性目标的实现工具,而应在尊重现代人的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围绕家庭主体性和家庭价值的培育和激活,设计社会政策,推动家庭价值的守护与再造。
打响“新江南文化”品牌
提升城市软实力
在以“新江南文化与城市软实力”“从江南城市建设阅读江南文化意蕴”“走进奉贤探寻江南史前文明演进”为主题的平行论坛上,围绕如何打响“新江南文化”品牌、提升城市软实力,专家学者各抒己见,纷纷建言献策。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认为,以生态、文化和生活质量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文化型城市群”,正日益成为全球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流。以新江南文化为引领,奉贤新城必将汇入这一大趋势。奉贤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包蓓英提出,奉贤的历史文化,彰显了奉贤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充分利用奉贤历史文化人物事件中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符号、元素,融入城市整体形象设计,串点成线扩大宣传。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提出,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通文化与经济、政治、生态的融合关节,为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铺平道路。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沈昕认为,要以文化赋能城市空间生产,促进城市空间的融合发展,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刘士林认为,当前正处于文化引领城市发展的建设阶段,必须要重视保护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提出,江南文化与城市建设的相互赋能,必将催生新的城市形态、新的城市地标、新的城市生活。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副研究员王晓静认为,要重新认识江南乡村的文化传承价值,以崭新的表现方式参与到城市人文空间的建设中。
奉贤区政协副主席邵惠娟认为,当下要古今辉映,赋能新城建设,对古镇、古村、古建筑利用和再创造,要坚持“保护开发并重、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并举”原则,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对“三古”保护开发。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