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倾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摘要: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深圳向海发展的责任不断增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党中央赋予深圳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命。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鲁义元、蔡勇跃、记者罗勉报道 从深圳市有关方面了解到,5年来,深圳市先行示范,勇当尖兵,围绕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五大战略”定位,落实“五个率先”重点任务,开新局,创未来,朝着“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破浪前行,奋力谱写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深圳向海发展的责任不断增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党中央赋予深圳的一项重大战略使命。从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到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致海博会贺信和2020年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深圳倾力打造的又一张城市亮丽名片。
向海图强联通世界夯实“四梁八柱”
深圳,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纵观数千年历史,尤其是经济特区4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海洋作为重要载体和纽带,为深圳联通世界、促进发展、实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历史性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立足中华民族向海图强夙愿,深圳始终高度重视经略海洋,不断夯实向海发展的“四梁八柱”。
2018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以及两版配套实施方案,以此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确定了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明确了经济产业、科技创新、文化生态、综合管理和全球治理五个领域的重点建设方向和建设内容。2022年出台了《2022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正在组织编制《深圳市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努力形成“全市一盘棋”联动高效、协作有力的格局,确保各项工作早行动早见效。
统筹推进,设立了市级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全市涉海重要政策、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落地落实,举全市之力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加快规划顶层设计,2020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海洋渔业局)启动编制《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0-2035)》,谋划深圳未来十五年海洋发展道路。今年6月,《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深圳市培育发展海洋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连续出台,将奋力推动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打造全国“深蓝样板”。
产业汇聚支撑海洋高质量发展
广东是第一经济大省、第一海洋强省,深圳经济总量占全省1/4,在服务和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引领作用和经济挑大梁作用。
随着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深圳国际航运枢纽地位愈加巩固,港口扩能及智慧化、绿色化升级不断推进,盐田港区5G专用智慧码头加快建设,妈湾5G绿色智慧港口正式开港,2021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达2877万标箱,稳居全球第四位。海洋油气增储上产再上台阶,流花29-2/21-2、陆丰油田群等多个深水自营油气田顺利投产,在深圳建成中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生产指挥中心,2022年上半年南海东部油田原油增量占全国原油增量近一半。滨海旅游业发展不断加快,统筹推进深圳歌剧院、深圳海洋博物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成功入围全球十大旅游城市。
现代海洋渔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深圳持续做优做强打造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深圳远洋渔船数量和产值占全省总额约六成,成为广东省远洋渔业的主力军。2021年12月,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正式获批,加速深圳远洋渔业向产业链高价值环节跃升,提升远洋渔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种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深圳种业企业联合创制的“青虾2号”“鲃优1号”“建锂2号”等新品种获得国审品种权,增强育种创新和示范应用;水产种苗繁育技术日渐成熟,实现了一批名优品种种苗的产业化,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水产种苗繁育基地。高品质规划建设现代化渔港群。推动蛇口、盐田、南澳等传统渔港转型发展和智慧化改造,构筑荟萃鹏城渔农历史精粹的地标,凝聚国际渔港城市文化共识。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提速,高端海工装备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深圳由传统油气海工向海上风电、海洋能等新兴海工拓展,招商重工生产的全球最大海上风电打桩船“三航桩20号”以及“舟山号”“长山号”波浪能发电装置顺利交付,中集集团设计建造的“蓝鲸”系列创造纪录,汇川技术研制的首台国产化变频器设备在中国海油钻井平台上成功应用。海洋电子信息业陆海融合,向深海感知与探测、水下智能机器人、海洋大数据、水下通信等领域延伸,研祥智能自主研发的“EVOC”特种计算机在ROV系统中成功应用,智慧海洋研制的水下无线通信设备技术领先,中科海信推出国产化“千里眼”航海雷达系统,打破国外品牌长期垄断。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华大海洋研制的芋螺肌活系列、小分子肽制品、酵素等海洋护肤品和海洋保健品成功上市,海王生物等企业的多个海洋创新药进入临床Ⅰ期试验阶段,深圳国家基因库正式运营,有力促进基因组学在海洋开发、精准健康、微生物应用等方面的前沿探索与产业化。海洋现代服务业支撑能力逐渐增强,加快筹建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初步构建起以海洋融资、海洋保险、海洋信贷、海事法律、检测认证等为主的海洋现代服务业支撑体系。
海洋产业园区初具规模,赤湾海洋科技产业园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工程技术服务、海洋油气业服务,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力德海洋科技产业园的海洋油气工程服务、海工数字化及海洋检测,国际生物谷大鹏海洋生物产业园的海洋生物医药,深汕海洋智慧港的水下海洋电子信息和海洋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深汕南部临港产业园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滨海旅游和海洋渔业。同时正在大力推动新的涉海园区规划建设,前海智慧数科产业园规划吸引海洋经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打造“港口+”产业生态;中欧蓝色产业园规划形成以海洋高端智能设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电子信息(大数据)、海洋生态环保和海洋专业服务为主导的蓝色产业集群,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规划打造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及港口航运服务集群,深圳市现代渔业(种业)创新园聚焦渔业种业产业,为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空间载体。
陆海统筹优化布局“蓝色科技”创新力量
近年来,深圳对标世界一流、主动作为、真抓实干,不断强化国际海洋领域合作,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努力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多深圳贡献。
随着海洋创新载体加快建设,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鹏城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纷纷拓展海洋领域研究,已建及在建国家、省、市级涉海创新载体达到68个;推动加快组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提升海洋创新能力;依托南方科技大学,筹建深圳海洋大学,办学方案已通过市政府审议,校园建设、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工作全面展开。海洋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初具成效,主要发展海洋科学、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能源、港口与航运管理等领域。近年来,深圳大学成立了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启动共建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学新增海洋工程本科专业;清华大学国际研究生院获批南安普顿大学双学位项目等。
提升海洋空间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圳不断完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以国土空间规划(海洋)、重点海域详细规划两层级法定规划为框架,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的海洋空间规划体系,印发实施《深圳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规划》,完成海洋“两空间一红线”试划(即海洋生态空间、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推进重点海域详细规划编制,研究完成《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标准与准则》。提升海洋管理法治化水平,推动《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出台实施,建立深圳市海域管理的基础性、纲领性法规,并印发《深圳市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管理办法》《深圳市沙滩资源保护管理办法》《深圳市海域管理范围划定管理办法》等系列配套制度,健全海洋管理的法治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海洋管理能力建设,推进全球海洋大数据中心建设,建造深圳首艘3000吨级海洋维权执法船,保障深圳机场三跑道、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加强海洋生态和文化建设,深圳持续抓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海域-流域-陆域”统筹的海洋生态保护整体格局,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建设深圳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开展福田红树林国家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等。彰显海洋文化特色,推进创建世界级绿色活力海岸带,宝安滨海文化公园建成开园,小梅沙片区整体改造等亲海平台和项目有序推进。建设国际滨海旅游城市,探索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积极拓展“海上看深圳”新航线,中国第一艘挂五星红旗的豪华邮轮招商伊敦号启航,中国杯帆船赛、深圳帆船周等系列活动相继举办。
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打造海洋经济合作新平台,深圳成功举办2019和2020年两届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世界石油天然气大会等,为全球涉海企业、组织搭建合作共赢的蓝色商机。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中,海洋领域首批试点推进国际船舶登记制度改革、用地用林用海审批机制改革、重要生态空间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等探索,促进多重国家战略聚焦发力、协同配合、同频共振。
深圳海洋经济动能澎湃韧性足
“这个地方过去是盐田,现在变成了‘银田’,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努力成为‘金田’。”肩负殷切寄望,盐田港作为深圳面向世界开展进出口贸易的一面旗帜,也是深圳以改革开放激活力增动力的“蓝色经济”样本。
今年上半年,深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陆海统筹上勇于探索,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超过10%,显示了澎湃动能和发展韧性。
纵观深圳海洋经济2022年上半年表现,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教授陈明宝认为,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及疫情持续影响,深圳海洋经济上半年展现了良好的活力,海洋油气、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增长迅猛,港口航运、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持续向好,深圳海洋大学等科创平台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海洋产业列入20+8产业集群等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都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陈宝明建议,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需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推动海洋科技及成果转化,在海洋高端智能设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海洋要素集聚,推进海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建设,有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强化海洋科技成果落地。二是整合利用海洋合作平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进全方位的国内国际海洋合作,深度参与全球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治理,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三是注重海洋素养培育和建设,推动更多海洋科普、海洋教育走入大众视野,让更多机构组织参与深圳海洋经济发展,也让更多的人享受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
深圳市海洋研究所执行所长安然认为,海洋经济作为深圳支柱产业和20+8产业集群之一,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正不断提升。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传统海洋产业夯实支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增长点,都为深圳稳经济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安然建议,深圳海洋经济继续发挥好引擎作用,需强化以下方面:一是打造海洋产业集群高地,招好商、招大商,瞄准海洋产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吸引更多全球优质企业落户。二是完善产业空间保障,规划建设运营好大铲湾蓝色未来科技园、赤湾海洋科技产业园、国际生物谷大鹏海洋生物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集聚、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的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示范园区。三是引进和加强海洋人才储备。建立海洋人才库、资源库,探索设立海洋专项人才计划,建设海洋院士工作站和人才驿站,为深圳打造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海洋人才共享和全球智库支撑。
“公园深圳”凸显山海连城“海”元素
日前召开的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2022年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山、海、城、园”有机融合、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全域公园城市。相较于生态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等发展理念,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公园深圳”将进一步凸显“山海连城”的海洋特色、海味元素。
据规划团队介绍,该《规划》将自然海岸线保有率、湿地保护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等纳入“公园深圳”建设的16项核心指标,蓝绿织网,全域营建。比如在重点打造的20个公园群中,坝光公园群、东西涌公园群、梅沙公园群、深圳湾公园群、前海公园群、海洋新城公园群等一批滨海专类公园群,将串起深圳260公里美丽海岸线。
通过实施山海连城、生态筑城、公园融城和人文趣城四大行动计划,深圳将进一步强化塑造滨海空间,提升滨海休闲游憩体验,规划整合岸线、海岛、沙滩和珊瑚礁等海洋资源,在保护各类海洋资源基础上,配套系列服务设施。
如打造一条西起茅洲河口东至大鹏半岛鹿咀海岸的165公里滨海滨水骑行道,让市民在骑行中感受滨海都市风光与世界级海湾美景。推进蛇口渔港、盐田渔港、南澳渔港等特色渔港升级,打造广府蚝乡文化、海洋文化等人文特色主题游径,营造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等特色文化街区,建立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赖氏洲岛、大澳珊瑚礁等海洋主题类自然教育中心和路径。推广滨海滨水休闲运动,营建龙岐湾、大鹿湾、前海湾等6处海上休闲运动区,培育和推广帆船、冲浪、赛艇、潜水等水上运动,开展东西涌穿越、沙滩音乐节等全民户外休闲活动,拓展和提升“海上看深圳”等滨海特色观光旅游项目,让山的俊朗、海的辽阔、水的灵动,以更加和谐的姿态融入城市和市民生活。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