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下山脱贫”发源地金华武义,持续发力共同富裕

2022-08-22 14:18 中国发展网 沈贞海

摘要:“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效显著,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和推广,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李增炜、记者沈贞海

423个自然村搬迁下山,5万多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这是“下山脱贫”发源地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在中国脱贫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武义下山脱贫工程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武义下山脱贫成效显著,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和推广,要善始善终继续抓好。”

现如今的武义县,一派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如今的武义县,一派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如今的武义县,一派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山不转,那就人转

当地政府曾采用冬送棉衣、夏送钱粮、帮助修路的“输血式”扶贫方式,都无法帮助深山农民拔掉穷根,这才选择搬迁下山。一曲“反弹琵琶”,奏出了武义人在反贫困斗争中的智慧与魄力。

据了解,武义曾属于浙江8个贫困县和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全县有8万多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其中4万多人生活特别艰难。

1993年,武义县开启下山脱贫试点,并于次年发布县政府令《高山、深山农民居住迁移试行办法》,推动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贫困山区农户集体搬迁。

中国人有很重的故土情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言有尽而情无穷。这也是刚开始,一些人不愿意搬离的原因。有的今天说搬,明天又反悔了。

对此,原武义县扶贫办主任董春法等扶贫干部采取了“六个千”办法:跑遍千山万水、深入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排除千难万险、尝尽千滋百味。几经努力,他们的诚意终于打动了农户们。

此心安处是吾乡。下山后,农户们抢抓就业创业机遇,有的去工厂打工,有的在家门口开店,有的甚至成为全国各地开办超市的主力军,短短数年内就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人均年收入较当初增长了70多倍。

    持续近30年仍焕发生命力

至今,持续近30年、历经迭代的下山脱贫精神,迄今仍焕发生命力。

武义虽已脱贫,仍是山区26县之一,是浙江省推进共同富裕的短板所在。“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格局,使村庄分布广而散;再看其产业布局,南部要素资源分散,北部工业总产值占全县九成,南部和北部区域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由来已久。

如何缩小三大差距,尤其是缩小城乡差距?

武义今年提出:深化下山脱贫3.0版,以‘兴城’‘聚人’‘共富’的系统思维促进南北协调、均衡城乡发展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和新居民同等化待遇改革,开展共建共富结对行动,建立‘助村帮帮团’帮扶弱村和新乡贤助力共富机制。

记者发现,这一系列目标举措,与下山脱贫工程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都是在推进人口、产业集聚,加快城镇化建设。

“历史告诉我们过去是怎样成功的,更引导我们如何继续成功。”最主要的,是重视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和感受。下山脱贫之所以得民心,是因为在推进过程中“能帮尽帮,不放弃任何一人”,回应了深山贫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在帮扶低收入人群、进城农民工等群体时,也应注重差异化,善于倾听、深入了解、精准施策。

下山脱贫的大规模迁徙经验,也给了武义党员干部群众干大事的底气和信心。比如,武义的城市建设一直是短板,严重影响了群众生活品质,2018年起武义县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城改,最近又启动新一轮五年城市更新,推动8大区块21.6万方房屋征迁。

此外还有方式方法上的启发。

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怎么有效怎么来。武义虽是山区县,思想却不能被大山阻挡,攻坚破难时需要用点超常规的方法。

发力共同富裕

以共享共建、共治共享的富裕为目标,武义正在各个方面发力。

比如,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武义县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理念,大力推进强村行动,探索出飞地抱团、公司强村、闲置盘活等“强村十法”,助力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

推动新老居民享受同等待遇,诸如将新居民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新居民参与当地村务议事机制等,并统筹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户籍制度改革。

聚焦群众精神文化服务需求,打造“共富百花云”应用,群众在应用上点单想看的节目,组织者便能收到后台自动生成的推荐节目表,推动完善“十五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

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武义258个行政村实现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总收入20万元以上全覆盖,金华市排名第一;上半年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山区26县第一。

“长征永远在路上。”武义人的长征,是条弯弯曲曲、越来越宽的山路,一走就是30年。

越过高峰,又见另一峰。尽管山民已经脱了贫,但武义距离全省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还有不少距离。如何补齐山区县共富短板,跨越这座新的山头?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