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蓝皮书:以数字化推进广州营商环境4.0改革
摘要:其次,要强化公众需求,完善数字化政务服务流程。一是以人为本,强化公众需求。顶层设计强化公众需求,通过体系化的战略规划,完善数字化政务服务流程,从整体提升数字化政务水平。二是加大对智慧电子政务系统的宣传引导力度,提升公众参与度。三是注重数字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合理利用高校、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促进政府与高校、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曾日丽、记者皮泽红报道 8月10日,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了《广州蓝皮书:2022年中国广州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该蓝皮书课题组认为,广州市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持续深化,已步入4.0改革阶段,数字化转型将是改革关键。课题组在梳理历次营商环境改革成效以及分析存在挑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数字化营商环境改革经验,提出广州“数字赋能”营商环境4.0的优化对策。
以人为本,统筹规划,促进资源集成化和业务协同化
首先,要优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赋能智慧政务服务。一是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物联网信息的传输速率和传输质量,优化信息网络系统。二是科技助力,打造智慧政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提高办公、监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打造全方位互动型、便捷型和智慧型政府。三是基础建设市场化,加速数字应用场景落地。加快建设健全大数据中心、协同办公平台、统一的征信平台等基础平台及系统,拓宽平台及业务办理系统的功能,加速数字应用场景落地。
其次,要强化公众需求,完善数字化政务服务流程。一是以人为本,强化公众需求。顶层设计强化公众需求,通过体系化的战略规划,完善数字化政务服务流程,从整体提升数字化政务水平。二是加大对智慧电子政务系统的宣传引导力度,提升公众参与度。三是注重数字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合理利用高校、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人才优势,促进政府与高校、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
最后,要完善跨部门数据共享,促进资源集成化和业务协同化。一是跨部门数据共享。促进部门数据向业务大数据转换,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促进资源集成化,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提高行政工作效率。二是简化业务流程。针对审批事项涉及职能部门多、环节多,材料重叠的问题,通过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协作,对政务服务环节进行重新梳理,整合形成政务服务流程闭环,实现各项公众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精简政务流程,促进业务协同化。
双轮驱动,精准施策,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第一、优化基层营商环境,提供规范高效的公共服务。一是推进数字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推动区、镇、街道办三级政务服务一体化运作,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为基层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基层政务服务效能和政府服务能力。二是提升公众办事体验,提供规范高效的公共服务。坚持以市场主体的满意度为导向,开通社保、婚育等“省内通办”事项,提升群众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一件事”的办事体验,拓宽便捷的办事渠道,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供规范高效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满足社会大众对政务服务期待。
第二、借力智能技术手段,推进社会服务自动化。一是升级线下服务窗口,推进社会服务自动化。引入5G和AR+AI等数字技术,对升级线下服务窗口,优化智能导办,注重平台开发应用,打造智能社会服务平台。为公众、企业提供全天候智能咨询服务,解决政府部门非工作时间无人解答的问题,甚至通过数据共享一体化平台和机器人+AI自动化审核部分社会服务事项。二是实现精准推送,倾听公众诉求反馈。通过小程序消息推送功能、微信企业号等方式实现精准推送,汇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展示营商环境成果, 推送税收优惠、退税情况、发票使用等信息;建立企业建议、咨询、投诉平台,完善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评价体系,倾听公众意见诉求,减少沟通成本。三是实现远程办事,提高在线服务成熟度。重视提高在线办理、在线服务的成熟度,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比如通过智能APP或者小程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向“全网可办”的转变;电子专票网格化服务等业务非接触式远程核验,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度。总之,借力智能技术手段,双轮驱动,精准施策,推进社会服务自动化,提高公众办事效率。
数据赋能,创新监管,保障公平激发活力
第一、数字创新监管体系,保障公平激发活力。4.0改革突出创新监管,保障公平、激发活力。一是加强组织监管,健全社会监管大数据统筹机制,形成权责明确、协调配合和共同推进的政企局面。二是数字创新监管,管出公平、管出活力。通过构建信用全周期闭环监管、行业综合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社会自治监管“四位一体”的新型数字监管体系,推进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第二、监管结果互联互通,构建健全安全防护体系。一是拓宽数据采集范围,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夯实数据采集基础,实现市场监管数据采集全覆盖。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全方位深度挖掘数据,建立统一规范的 “数据引导,数据决策,数据监控”的数据管理制度。二是推动数据要素流动,实现监管结果互联互通。打破企业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间“数据信息孤岛”,实现不同监管部门监管结果的互联互通,推动数据要素流动与创新运用。三是应用数字技术加强隐私保护,构建健全的市场监管安全防护体系,保护政务、企业和公民的数据隐私。
第三、风险预警智能化,实现全流程市场监管。一是实现数字化全流程市场监管。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控市场行为并模拟推演被监管对象的原始数,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动态的监管模式。二是风险预警智能化。完善潜在风险触发预警机制,建立数据分析模型,进行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对涉网投诉举报热点、网络商品抽检热点等问题进行智能风险预警管控。有效防范风险,从源头解决监管缺失和危机管理滞后等问题。
聚焦问题,补足弱项,切实保障市场主体权益
首先,强化企业需求导向,保障市场主体权益。一是线下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透明、便利、精准的服务。及时在线上公开、按时更新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及其办事指南、政府采购信息、涉企政策,企业可在线查看信息,跟踪业务办理过程,提高政务服务的规范化和透明度。二是拓宽涉企服务渠道,减少企业成本。比如减少跨境贸易南沙港区集装箱引航费;升级申报破产系统,实现资产快速变现和价值最大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切实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加大对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力度,集聚优质创新要素。灵活实施政策,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更高水平全面对外开放。三是强化企业满意度导向,由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系统汇集各领域数据,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预测企业需求,精准为企业推送服务信息。充分发挥法治联合体和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开拓意见反馈渠道,同时对企业诉求快速回应。
其次、对标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优化企业可获取服务全流程。一是对标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水平。对标世界银行和国家有关营商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企业开办、办理建筑许可、获得用电水气、纳税等12各方面指标,推出智能统计数据分析、政策查询、融资信贷办理、企业咨询投诉、在线招商引资等服务场景,将评价指标落地执行,推动相关制度改革,特别是推动审批程序从人工审批到智能秒批的转变,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二是从企业可获取服务全流程出发,进行服务整合。整合金融发展服务平台、政策服务网络平台、应急物资管控系统,从“企业跑”转变为“政府跑”、“跑一次”转变为“不用跑”、“线下跑”转变为“线上跑”,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三减一优”(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优化审批服务)。通过服务整合、政策整合,构建政企沟通平台,推进网上诉求直达、网上服务落地服务,在数字化转型驱动下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
最后,推动智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一是完善多渠道共享的智能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借助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与市场监管各项业务,实现全方位、全流程、全环节的深度融合,监管信息一网可查,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二是大数据信用监管,及时公布失信记录。通过大数据信用监管的方式,及时公布联合处罚名单、信用报告和共享信用记录。以信用管理为核心,深度挖掘信用信息资源,改变过去的被动监管,加快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平台。三是搭建政银企线上合作平台,畅通信息传递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利用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服务载体,定期发布企业融资需求,缓解融资难问题。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