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发布
摘要:7月26日,由广州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蓝皮书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南沙成功召开。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7月26日,由广州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蓝皮书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南沙成功召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研究员在致辞中说,2020年首部《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应运而生,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广东省区域发展蓝皮书研究会三家研创单位强强联合,针对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全局性、系统性研究。当前百年变局持续演化、世纪疫情影响深远,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更需直面机遇与挑战。本次发布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报告(2022)》是《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系列的第三部,汇集了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领域高端专家研创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期的重要参考资料。蓝皮书的出版通过翔实的数据揭示了大湾区战略优势与基础条件并厘定了其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为粤港澳大湾区改革创新,提升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
孙延明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此次召开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成果发布会,既是对在地化运作智库建设成果的全面展示,也是利用这次会议接受地方领导、参会专家的全面检验。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能够在会议中畅所欲言,能够借此机会在南沙多走走、多看看,将关于广州大学、南沙区、大湾区、蓝皮书的宝贵建言留下来,帮忙研究院和粤港澳大湾区蓝皮书做得越来越好。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黄剑辉代表课题组汇报了《粤港澳大湾区2021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22年展望》的主要研究成果。研究认为,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大湾区人民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的困难,整体经济走出疫情实现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站上12万亿元台阶。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均保持良好水平,财政收入同比增速加快,支出则在2020年为应对疫情超额支出的基础上明显回落,内需增长动力逐渐恢复,外贸形势整体实现两位数增长。存贷款余额稳步增长,粤九市存贷款余额占整个大湾区总额的比重小幅上升,资本市场融资稳步攀升,内地金融业在大湾区中的重要性再次提高。展望2022年,大湾区仍将面临多重机遇与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大湾区经济的影响仍不能忽视,全球创纪录的高通胀将通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向大湾区传导,造成输入型通胀压力,制约消费需求,并对大湾区企业构成盈利冲击。建议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加强粤港澳三地疫情联防联控,在大湾区框架下促进香港与澳门的转型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大湾区绿色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杨石光在代表《“三城联合”趋势下的穗莞融合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做成果汇报时指出,从“广深双城”联动走向穗莞深“三城联合”,是从两个相对分离的区域“跳越式”合作走向三个紧密相连的城市联合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双区”建设、“双城联动”背景以及穗莞深“三城联合”趋势下思考穗莞融合发展战略,探讨广州与深圳的联动对穗莞融合发展的影响,这对于穗莞两市高质量发展以及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穗莞融合发展构想,在两市接壤区域规划东江协同科创合作试验带与湾区黄金海岸合作试验带,研究两市融合发展路径,能够推进穗莞两市融合发展先行探索。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南沙)改革创新研究院研究总监曾恒皋在代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新模式探索研究》课题组汇报时指出,保险业是经济的助推器、社会的稳定器。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新模式,是积极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实际举措,也是切实加强跨境保费外汇管理、促进港澳同胞更好融入湾区发展的需要。课题组提出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新模式设计构想,在线上,以移动端应用程序的形式设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数字服务平台;在线下,参照国内保税区的设计思路设立实体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中心。并提出,大湾区跨境保险服务中心最佳设置区域为广州南沙,主要理由有四,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南沙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在跨境资金管理、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二是国家赋予广州南沙的功能定位是面向全球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服务中心设置在南沙可以更好地兼顾香港、澳门以及全球市场;三是近年来广州南沙的金融业发展迅猛,在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条件;四是南沙在广东省三个自贸片区中属于后发展区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可用的抓手不多,对重大战略平台资源的注入需求更加急迫。为了更好地保障投保人的权益,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跨境保险服务建议采取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封闭式资金管道运作的方式稳妥推进,并同时要加快建立起统筹协调管理机制和完善的审核机制。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高级讲师张猛在代表《深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组汇报时指出, 2020年,中央确立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国家的增长重心、区位机遇、主导产业、要素资源配置等重要方面会持续进行较大调整,这将为中国整体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与动力。深圳应深入解析双循环下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等重大变化,利用自身市场机制完善、资本相对充裕、高新技术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新的区位经济、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人才机制与社会活力三个方向入手,主动做出相应调整,积极开展产业升级,补齐内循环不足的短板,深化社会内部改革,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好贸易与投资两个工具加快融入双循环,更好地发挥先行示范区的作用,借助中国新发展格局升级带动深圳全面发展。
广东南方软实力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市政协委员谭国戬在汇报《关于横琴、前海双合作区海事争议适用港澳法律的现存问题和对策建议》研究成果时提出,在海事争议中如何正确适用港澳法律与仲裁规则,对横琴、前海双合作区建设多元海事解纷平台与机制具有探索作用,有助于构建开放创新型的湾区产业体系。当前横琴、前海双合作区出台了一系列涉港澳争议适用港澳法律的规定,但实际执行中,域外海事法律查明与适用机制未够系统化、湾区内海事诉讼仲裁协同合作水平待提升、海事解纷专业人才储备未能满足社会需求等现存问题仍然突出。建议通过完善横琴、前海双合作区适用港澳法的海事争议解决机制,建立系统的港澳法律查明与适用体系,促进大湾区规则衔接和机制融合,构建港澳海事司法联动机制,形成专业化的海事争议解决队伍,并进行合理的涉港澳海事诉调分流,以达到深入整合法制资源,促进海事争议公正高效处理,助力海事争议解决机制融合发展,营造大湾区法治化经商环境的目的。
普华永道粤港澳大湾区政府事务高级经理赵安然在代表课题组汇报《粤港澳大湾区数字治理创新实践研究》成果时提出,进入数字时代,基于数据、面向数据和经由数据的数字治理正在成为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最强劲引擎。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城市群,市场和经济活跃程度高,对社会治理和政府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对数字治理形成倒逼作用。湾区各城市围绕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的创新探索百花齐放,并产生一批全国领先的、具有典型性且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案例,形成数字治理的湾区特色和湾区经验。湾区数字治理探索取得了三大主要成效,一是数字政府:从技术创新到理念革新转变;二是数字社会:数字孪生平台填补监管空白;三是数字经济:大数据让产业规划布局更精准。不过当前也还存在数字生态仍然缺位、区域合作有待加强、长效机制亟待建立等问题与不足,建议构建强协同性的跨部门跨层级数字生态;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时代治理网络;制定具有湾区特色的长效保障机制。
责任编辑:王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