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西方舆论针对中国经济的四大谬论
摘要:西方舆论反复炒作所谓中国制造“债务陷阱”的话题,本质上是抹黑、阻挠南南合作,干扰破坏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融资合作。
新华社记者
近期,一些西方舆论不断攻击中国防疫政策,唱衰中国经济前景,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和攻击抹黑。从炒作外资加速流失、经济严重失速,到指责中国加剧全球供应链危机、制造“债务陷阱”,这些谬论混淆视听,误导市场。为帮助外界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消除误解和担忧,有必要澄清真相,廓清迷雾。
——谬论一:外资加速撤离中国。
一些西方舆论称,中国防疫政策正在损害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竞争力和对西方投资的吸引力,外国投资者正加速撤离中国,寻找“替代选项”。
真相:正是得益于“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中国才能成为2020年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巩固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器”“动力源”的地位。2021年中国引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14.9%。今年前4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折合美元同比增长26.1%,新增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185个,相当于平均每天有1.5个外资大项目落地。
中国美国商会近期报告显示,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仍有超六成受访企业计划今年加大在华投资,超八成在华美企不考虑移出中国。近来,多家知名跨国公司围绕低碳业务加大在华投资和布局。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即便在当下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包括高盛集团和摩根大通等在内的多家国际投行仍然选择在上海推进业务扩张计划,用实际行动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罗思义表示,中国吸引外资规模连年增长,已证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最重要的不是看它们(外资企业)说了什么,而是看它们做了什么,特别是看它们把钱投到哪里。”
当前,中国政府正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赋予外商国民待遇,不断缩短负面清单,释放更多开放红利,进一步强化外资服务保障,改善营商环境,协调解决外资企业复工复产,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立志于长期在华投资兴业的外国投资者,有望通过深耕中国市场,获得高增长收益。
——谬论二:中国经济减速失控。
部分西方金融机构近期下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唱衰中国经济前景。有西方舆论宣称,中国经济面临“巨大风险”,“处境危急”。
真相: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反复、俄乌冲突升级、全球通胀加剧、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等,令世界经济增长前景面临普遍下行压力,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韧性强、潜力大、回旋空间广的基本特点没有改变。
今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1%。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增速位居主要经济体前列,物价涨幅处在较低水平。事实证明,疫情反复和短期波动,不会击垮中国经济,只会淬炼中国治理和中国韧性,激发中国创新和中国活力。
拥有14亿多人口、超4亿中等收入群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超大规模市场,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较强……这些优势因素将继续从需求和供给两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向好。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赤字率低、债务总体可控,政策工具多,当前宏观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增量政策工具正在抓紧谋划,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显效发力。
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认为,相对于短期利益,中国经济治理更注重长期结构性增长,这一点在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深刻体现,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前景乐观。
——谬论三:中国加剧全球供应链危机。
一些西方舆论宣称,中国防疫措施加剧全球供应链危机,令本就因疫情和俄乌冲突承压的全球供应链面临更大挑战。
真相: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让中国经济在高效防疫措施基础上,释放出举世瞩目的巨大韧性和活力。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非但没有弱化,反而进一步凸显,有力缓解了全球供应链危机。
得益于一系列稳链保供“组合拳”,今年前4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2.58万亿元,同比增长7.9%。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保持增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依然紧密。
当前全球供应链危机成因复杂。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为全球产业链带来重重障碍。早在疫情暴发前,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就使国际经贸合作受阻。美国动辄使用关税“大棒”挑起经贸摩擦,严重干扰全球供应链和贸易流。英国《经济学人》刊文认为,数十年来让跨国企业受益的全球供应链正面临严重威胁,关税战争就是其中之一。
疫情暴发后,高度依赖国际分工的全球供应链面临严峻挑战,生产、加工和运输等关键环节均受影响。随着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消费需求集中释放,但复工乏力的企业产能和物流运输却无法与之匹配,加之各经济体复苏进程分化、供需错配等因素,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不断升级。
今年以来,俄乌冲突叠加西方对俄制裁令全球供应链越发脆弱。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全球能源、工业原材料和农产品的重要产地和国际运输通道,冲突和相关制裁导致全球供应链面临新挑战。
可见,美国等西方国家才是全球供应链危机的主要策源地和集中爆发地,而中国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政策持续发力,外贸保持较高增长,为全球“稳链”做出了巨大贡献。
实践证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中国“动态清零”不仅为中国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健康、安全、稳定的环境,同时也造福世界,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大确定性。
——谬论四:中国制造“债务陷阱”。
一些西方媒体近期借斯里兰卡债务危机,炒作中国制造“债务陷阱”的谎言,称斯政府从中国大量借债为国内基础设施项目融资,而这些项目很多都收益甚微,由此导致斯里兰卡陷入债务危机。
真相:分析人士指出,斯里兰卡债务危机的成因在于,近年来公共财政遭到削弱,同时贸易商品和服务生产不足,造成国家逐渐“入不敷出”。此外,疫情冲击该国获利丰厚的旅游业,加上侨汇缩减,进一步压缩其国际收入。
斯里兰卡债务危机是多年来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缩影,这类问题大多成因复杂且主要与西方有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低收入国家债务与国民总收入(原称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从2019年的37%上升至2020年的4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周玉渊告诉新华社记者,201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外债中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私人金融部门的贷款快速增长,增速和规模远超来自多边金融机构和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根据世行的国际债务统计估算,2020年拉美成为全球负债率最高的地区,华尔街金融机构和美欧商业银行是其主要债主。在非洲,来自私人金融部门的外债比重快速上升,已成为该地区最大外债来源。
缔结债务关系本身是正常的经济行为,只有附加苛刻政治条件或带有恶意目的的债务才存在“陷阱”,而这恰是西方惯用的手段。
西方舆论反复炒作所谓中国制造“债务陷阱”的话题,本质上是抹黑、阻挠南南合作,干扰破坏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基于平等、互惠原则的融资合作。(参与记者:杜静、傅云威、邓茜、樊宇、欧阳为、宿亮、张欣、桑彤)
责任编辑:张晶
(原标题:戳穿西方舆论针对中国经济的四大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