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成全球焦点 我国态势颇为稳健
摘要:如今,粮食安全成为国内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如何才能牢牢端好自己的“饭碗”?
初夏时节,万物生长,伴着和煦的暖风,各地麦农忙着进行田间管护,部分地区小麦已开镰收割。图为5月12日,在四川省射洪市涪西镇,麦农驾驶收割机抢收小麦。 新华社
本报记者 | 季晓莉
近期,国际粮食市场动荡不安,不少产粮国禁售小麦等粮食推高国际粮价。如今,粮食安全成为国内国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如何才能牢牢端好自己的“饭碗”?
全球性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当前的粮食安全危机将持续数月,甚至可能持续至明年。”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4月20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春季会议的一场远程媒体发布会上这样预测。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为应付国内粮价上升和通胀问题,已限制出口小麦和葵花籽油,乌克兰因保障此间国内粮食安全,同样禁止出口小麦、燕麦等主粮。而乌克兰和俄罗斯均是位列全球前五的主要粮食出口国,且其出口对象主要为发展中经济体。2021年俄乌两国小麦、大麦和玉米的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的总比重分别为26%、30%和16%,葵花籽油占比更高达76%。
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转向粮食贸易保护主义。印尼4月底开始禁止出口棕榈油,影响国际菜油市场逾40%供应,包括阿根廷、阿尔及利亚、伊朗、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塞尔维亚、突尼斯和科威特等在内的国家,已经限制了主要粮食和农作物的出口,从主食如玉米、面粉、黑麦、大麦,到大豆、动物油、植物油、盐、糖,再到蔬菜马铃薯、茄子、西红柿、洋葱,还有各种肉类都在其中。特别是5月13日,世界第二大小麦生产国印度宣布禁止小麦出口,更在世界粮食市场引发巨大反响。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警告,目前,全球受出口限制交易食品以卡路里计占总量的17%,已达到2007~2008年粮食与能源危机水平。
与此同时,化肥也在被抢购。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约占全球钾肥产量和出口量的40%,由于西方制裁,主产区化肥供给被阻断。多国争购化肥保障国内农业生产,北美化肥价格指数在两个月内飙升了42%。国际水稻研究所近日预测,由于缺少化肥,下一季水稻产量可能下降10%,相当于损失3600万吨大米。
5月19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举行的冲突与粮食安全公开辩论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指出,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国际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挑战。当前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供需不平衡问题进一步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遭受剧烈冲击。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已经发出警告,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多达17亿人口将遭受饥饿。
国内粮食安全压力依然存在
相比国际形势的动荡,我国粮食安全显得颇为稳健。我国近几年粮食产量一直维持在6.2亿吨左右,是世界第一粮食生产国,同时每年还会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等地进口大量粮食,粮食储备殷实。统计数据显示,自2021年以来,中国进口各类谷物超过1.65亿吨,其中包括970万吨小麦、447万吨稻米和9650万吨大豆,总进口量创历史新高,我国粮食产量也已经实现18年连续增长,所以国内粮食储备比较充足。
4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食品烟酒分类项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7%,仍处于合理运行区间,但由于面临粮食生产成本与进口成本上涨的双重压力,保供稳价任务十分艰巨。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内谷物期货综合价格指数一直保持增长。有专家指出,在产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价格增长主要是由于进出口和通货膨胀所致,这种持续的基础粮食作物价格的上涨,不利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自然灾害因素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2020年下半年至今,我国自然灾害事件频发,今年国内仍然有可能出现多种自然灾害。
如今,夏粮收购在即,有关部门正持续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国内粮食市场平稳运行。5月1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三夏”生产视频调度暨小麦机收工作部署会指出,目前正值小麦灌浆关键期,冬小麦平均亩穗数与去年相比持平略增,穗粒数大体持平,千粒重还有提升空间,干热风、倒伏、烂场雨、病虫害等风险也还存在。会议提出,要毫不松懈抓好小麦后期田管,保大穗、增粒重,实现“虫口夺粮”。
近日,网络上关于“收割青麦作青贮饲料”的短视频引起大众广泛关注。根据调研发现,目前仅在河南省南部地区和山东省部分地区存在个别青麦被毁现象。农业农村部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全面排查毁麦开工、青贮小麦等各类毁麦情况,对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处理一起。
有专家特别指出,我国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到9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全覆盖,但优质新品种培育缓慢,单产仍有较大提升潜力,尤其是大豆、玉米等进口占比较大的农产品单产水平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2021年,我国大豆单产只有1.95吨/公顷,尚未达到美国60%的水平。此外,面对人民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一些适宜设施栽培、加工专用的蔬菜品种仍需进口。正因如此,最近两年,中国粮食进口依存度显著提高,2021年已升至19.1%,粮食安全压力凸显。从主要粮食类型看,2021年玉米、稻谷、小麦三大主粮的进口依存度只有6.5%,但大豆进口依存度则高达85.5%,成为可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农产品之一。
此外,还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土地、劳动和农资等种粮投入要素价格大幅增加,粮价提升空间有限,农民种粮收益受到较大挤压,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而且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的困境现实而又严峻。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运民生的“压舱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要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那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表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而耕地和种子就是“两藏”战略的两个要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只有把这两个要害抓住了,才能从基础上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唐仁健特别强调,解决好耕地问题,今后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确保耕地数量,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18亿亩耕地是吃饭的家底,必须坚决守住这个红线,必须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另一方面,大力提升耕地质量,主要抓手就是高标准农田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经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明传在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中央预算内投资的重要支持方向,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重点是聚焦耕地保护利用、农业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围绕藏粮于地,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东北黑土地保护。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26亿元,继续支持各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提出要确保到2022年底如期完成全国10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二是围绕藏粮于技,着力提高现代种业等科技支撑能力。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重点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实施两大科技工程。三是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5亿元,在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支持畜牧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同时,针对草原超载过牧和牛羊肉供给长期偏紧的问题,从今年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安排部分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牧区半牧区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此外,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献言献策。像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李小东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通证数字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后马朝良合作撰文建议,应提高农民种粮所得,充实“钱袋子”。具体内容包括:一是应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耕地保护的补偿激励措施,扩大种粮农民补贴的范围和幅度,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确保种粮农民有合理的收益;二是应加快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农村,让农户“贷得到”,降低农村金融服务准入门槛和融资成本,健全政策性农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应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发展,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通过培育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挖掘新的增长点。(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责任编辑: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