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试卷背后的改革成效
摘要: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清华天津电子院这块科技创新沃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果飘香”的繁荣景象。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王敏 记者赵凯华报道“100分”“100分”“100分”……在中新天津生态城创新载体2021年度绩效考核现场,5位评审专家围绕13项考核指标,纷纷为清华大学天津电子院打出了满分。刚刚参加完现场答辩的清华天津电子院副院长王鹏飞难掩激动:“看来我们成果转化模式和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改革的路子是对的,一定要坚定地走下去。”
王鹏飞提到的“新型研发机构改革”,就是2021年滨海新区推动研发机构向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金融支持为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转变,即实现“四位一体”运行机制。作为滨海新区新型研发机构的典型代表,清华天津电子院结合六年多的成果转化实践,从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着手,迅速推进改革。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清华天津电子院这块科技创新沃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果飘香”的繁荣景象。
积极改革 成果转化种出“百果园”
作为把舵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清华天津电子院院长汪玉对电子院这几年的发展感受最为深切:结合清华大学对电子院的发展定位,我们在建院之初,就摒弃了传统科研机构的发展路径,坚定了通过成果转化促进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发展的初心,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去年又结合滨海新区对新型研发机构改革的要求,逐项对标,启动多项刀刃向内的改革,比如:压缩管理团队规模、打破管理人员“大锅饭”“铁饭碗”等。总之,经过近7年的改革实践,电子院已经成为“四位一体”新型研发机构。此次改革进一步释放了电子院的创新活力,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自我造血能力明显提升。2021年,电子院通过承接横向项目、技术股权转让、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累计实现业务收入五千万余元,为今后逐步实现市场化运营打下了基础。同时,2021年电子院聚集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7%,累计获得各类荣誉及资质达22项。
成果转化人才引育效应显著。通过成果转化,电子院已吸引近30位清华教授深度参与成果转化项目的科研和技术攻关,为天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外,电子院联合清华电子系共同培养创新创业工程硕士110余人,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人才储备”。
金融支持为成果转化项目“输血”。电子院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不断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目前合作基金规模已达6亿元,为电子院早期科研项目提供了“源头活水”。
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明显。电子院目前共挖掘清华大学各类成果转化项目118个,落地孵化企业43家,全部来自北京;自主招商企业63家,其中60%来自北京、河北两地;技术和应用平台累计为国内4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服务近500次,现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排名前三位的光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平台。
推动地方产业聚集效果突出。电子院累计培育瞪羚企业4家、雏鹰企业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涉及光电、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其中,11个项目获得投融资2亿余元,总估值达16亿元。这些高成长型的科技企业为生态城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2021年,电子院在“天津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考核中,以优异成绩获得全市最高奖励,同年通过天津市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认定,并获评生态城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称号。
科学用人 转型升级注入“强心针”
人才是第一资源,推进改革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此,电子院常务副院长王瀚晟多方调研,牵头制定了以实现人才价值为核心的人才引育体系。“在这次改革中,清华天津电子院采用市场化用人机制,拿出关键岗位面向全球招聘,同时还建立了绩效与薪酬相挂钩的考核体系,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活力和战斗力。”王瀚晟说。
清华天津电子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了90后“双清”小伙儿刘洪权的加入,去年,本硕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刘洪权主动辞去了航天系统的工作,加入电子院,入职还不到一年,他扛起了电子院科研成果产业应用的大旗,2021年带领团队积极开展“GBT模式”研究,并促成了电子院与金山云、韦尔股份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2021年,电子院管理团队人员较2020年减少了18%,专业技术人员却增加了13%。压缩管理机构规模,市场化招聘,壮大技术人员队伍,这也是电子院提高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举措。
设立指标 科技创新装上“加速器”
“绩效考核”这个以往在各大企业中屡见不鲜的词汇,在电子院这个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里现在也不是新鲜话题。汪玉表示:“为了加快电子院的改革进程,2021年,生态城管委会和电子院签署了绩效考核协议,围绕新时代对新型研发机构的要求确定了13项科技指标和经济指标,通过指标引领,有效实现了电子院与地区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在清华大学与生态城开启第二个五年合作的开局之年,生态城管委会就综合考量城市建设规划和电子院发展实际,为电子院量身定做了一套难度不小的考核“试卷”。
拿到“试卷”后,电子院沉着“应试”,组织多轮专题会议对13项考核指标进行逐一分析研判,将各项考核指标细化为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并结合部门目标建立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压力层层传导,集结全院力量高效推进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并取得了理想效果。
政策扶持 改革发展吃下“定心丸”
生态城管委会积极推进此次新型研发机构改革,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为清华天津电子院改革破题“把脉开方”,让电子院的改革发展吃下“定心丸”。
一方面通过资金支持,保障了电子院在生态城心无旁骛谋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绩效引导、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的方式,鼓励电子院努力实现“自我造血”,并做到扶持资金的循环利用。在二期合作期间,生态城管委会将一期合作时的补贴支持,调整为二期合作时的基础运营支持、绩效引导支持和产业发展基金3个政策服务包,以指标为导向,进一步激励电子院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型,最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双赢”局面。中新天津生态城科技创新局局长黄永浩表示:“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清华天津电子院的支持力度,力争到‘十四五’将电子院打造成为北方地区新型研发机构‘第一院’。”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科研成果转化并非朝夕易事,清华天津电子院向改革要活力,以实干换成效,通过不断传承天津市滨海新区改革创新的“基因”,为清华大学的学科建设、区域产业发展和国家科技进步交上了靓丽的答卷。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