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世界工厂”迈入科技创新的全新发展阶段 力争两个“零的突破”
摘要:一年多来,大科学装置的虹吸效应持续显现,高水平大学落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东莞的科创沃土日益肥沃,“源头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郑俊彦、记者罗勉报道 1月5日,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立足”双万“新起点 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 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报告中,提出“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实现零的突破”“争取本土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两个“零的突破”,攀登我国科技创新的最高山峰,引育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顶尖人才。
据了解,“双万”新起点,迈向新征程。争取两个“零的突破”将成为东莞这座城科技创新的未来追求,彰显东莞科技创新的强大信心和勃勃雄心。两个“零的突破”,无论是本土院士破零,还是国家级科技奖破零,既是东莞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外在显现,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科创宏图,更是东莞在迈向四个“面向”的漫漫历程中的重要节点、必经之路。
争取两个“零的突破”
本届党代会为东莞未来的科技创新定下了最新的目标——角逐科技领域最高奖项,培育最顶尖人才。
根据报告,东莞“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实现零的突破”“五年内争取本土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一个是国家级科技奖,代表了我国最高科技创新的成就和水平,一个是院士,代表了我国科技领域的顶尖人才、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目标并非“单点”,更是体系构建,指明了发展的路径。根据报告,东莞将持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牵引,聚焦大装置、大平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实现零的突破。
在高层次人才方面,东莞更是有着强烈的新追求。根据报告,东莞力争三年内面向全球招揽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引育400名博士专业人才、1000名领军人才、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人才和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五年内争取本土院士实现零的突破。
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科技领域的最顶尖人才,要实现这两个“零的突破”,当前,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装置、大平台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已然显现。时至今日,松山湖已集聚超过50名院士、68名国家级人才、3万名高层次人才参与科学城建设。其中,“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已然辐射整个大湾区。
根据报告,东莞将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战略合作,全力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动工建设,推进南方光源预研测试平台建设,加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发展,抓紧做实科学基础设施集聚区。
根据报告,在人才方面,东莞将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抓住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重大机遇,依托大科学装置汇聚一流科学家,依托与港澳紧密联系优势吸引海外优秀人才,依托先进制造业优势引育卓越工程师和优秀技能人才,依托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集聚更多高学历青年人才,广泛汇聚科技、产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人才。
在东莞迈上“双万”新起点的关键阶段,两个“零的突破”成为东莞在科技创新领域更高的目标、更大的城市追求。这一追求,彰显东莞科技创新强大信心和勃勃雄心。
“世界工厂”迈入科技创新的全新发展阶段
曾经的东莞,有着“世界工厂”的美誉,如今的东莞,在科技创新领域已然声名鹊起。
2021年11月,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对2021年中国两岸四地291个城市进行了评价。
报告中,东莞位居2021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TOP20第20位,排名上升20位,首次挺进全国科创20强。
数据显示,东莞全市R&D占比达到3.54%,排名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中国城市20强。全市现有人才总量258万,高层次人才18.3万人,拥有省级科技创新科研团队38个,连续8年排名全省地级市第一。
如今,从“世界工厂”到争取两个“零的突破”,既是东莞争取两个“零的突破”的强大底气,更是东莞这座城市的科创期待,有着特殊的意义。
2020年7月27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东莞首个国家战略正式落地,曾经的“世界工厂”迈入科技创新的全新发展阶段,东莞科技创新从“地方队”跃升为“国家队”。
作为新时期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对于东莞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也成为东莞科技创新的重大课题。
一年多来,大科学装置的虹吸效应持续显现,高水平大学落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加速推进,东莞的科创沃土日益肥沃,“源头创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责任编辑:唐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