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海南屯昌建“醉美”自由贸易港“后花园”

2021-12-31 11:49 中国发展网 罗津、王心武
海南 自由贸易港

摘要:“两翼”,就是落实全省“多规合一”总体规划,依托屯昌特色产业与生态资源优势,在全县域布局生态循环农业与生态休闲旅游,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与南药养生观光旅游区,加快构建“特而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后花园”。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罗津 记者 王心武)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屯昌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海南省屯昌县委书记凌云作报告,表示屯昌将在未来做好努力实现“三个新屯昌”的奋斗目标,即建设开放活力新屯昌、建设绿色精品新屯昌、建设共富共享新屯昌,

今后五年,屯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定不移贯彻“一核两翼三新”总体发展思路。“一核”,就是依托屯昌位居海南中部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建设,优化县城中心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建设与治理现代化水平,努力承接“海澄文定”与“大三亚”两个经济圈产业溢出与产业转移,加快建设承北对南、承东对西的中部重要门户枢纽。“两翼”,就是落实全省“多规合一”总体规划,依托屯昌特色产业与生态资源优势,在全县域布局生态循环农业与生态休闲旅游,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与南药养生观光旅游区,加快构建“特而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后花园”。

 

深入实施“全方位开放”工程

屯昌将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屯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战略布局。加强与琼北、琼南地区供应链对接合作,承接好“海澄文定”与“大三亚”两大经济圈的产业溢出与产业转移,实现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借力谋势,将屯昌建设成为承北对南、承东对西的中部重要门户枢纽。依托毗邻“海澄文定”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屯昌生态资源丰富、产业要素综合成本低、产业承载空间大等比较优势,积极布局工业品“琼北研发、屯昌生产分拨”,农产品“屯昌加工集散、琼北消费”的产业格局。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承接并落实好“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相关政策和“一负三正”清单,用好货物贸易零关税和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制度,落实市场准入、“标准制+承诺制”投资等制度,增强屯昌集聚企业投资和高端人才落地发展的吸引力。大力引进高端生物制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努力打造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南药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基地,推动中医药走出去。利用好国际中医药交流中心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南药文化和产品,提升南药产业知名度。持续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引进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市场的外向型企业,补足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短板,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行政审批的“减法”,聚焦县域发展方面的制度创新突破,不断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管受理”“一支队伍管执法”“最多跑一次”“就近办、马上办”等改革,完善审批、监管、执法协调联动机制。做实优化服务的“加法”,完善营商环境评价机制,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全面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深化投资项目建设前期工作代办制、否定备案制、首问负责制等制度改革。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提高政府项目管理效能,不断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建立并完善“招商机构+对口职能部门+行业协会+产业链头部企业”模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把串联补齐产业链作为招商的主攻方向,建立智力支撑机构和专业化招商队伍。严格执行重大项目落户综合评价机制,从产业类型、预期效益、环境评估等维度进行评价,确保进驻项目层次高、建设快、见效早。

切实抓好自贸港风险防控工作。以防控自贸港建设重大风险为重点,提前谋划、提前布局,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做好防控预案,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到域内风险防控和落实政策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健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建立“首席风险官”制度,提升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建立健全“五个自由便利、一个安全有序流动”政策落实与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同步推进机制。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强化重点领域、行业、物品安全管理,完善预防、救援、处置、保障等协调统一的“大应急”管理格局。

深入实施“全要素融城”工程

立足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未来,屯昌会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以产业为先导、创新为驱动、人才为支撑,强化生产和服务联动,加强综合服务配套,推动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推动资源要素向城区集聚,增强城市辐射力和承载力,形成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流的强大吸纳力。按省级园区标准加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优化发展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服务,提高产业基地建设水平。推动企业向链上集聚,围绕黑猪、南药、康养等主导产业的“链主”企业,实施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引导企业向“链条”集聚,打造一批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利用屯昌南药种植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积极发展南药精深加工,加快推进南药制药项目建设,打造规模化的精深加工生产基地。配合南药制药项目,深入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支持企业加快建设南药研究、种苗培育、种植示范基地,形成南药“育种—种植—研发—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着力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良性互动、深度融合,鼓励发展多样化健康产品和服务,推动屯昌南药产业向产研旅全面延伸。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培育壮大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推动黑猪、金椰子、槟榔等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加快规模化黑猪种苗基地、无抗生物饲料等项目建设,支持推动屯昌黑猪改良品种,形成繁育标准、营养标准、养殖标准,带动黑猪全产业链发展。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稳步推进建材、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和提档升级,着重加快县城主要地段的商业开发和市场建设,积极推动服务业和服务消费优化升级,促进消费回补和市场繁荣。优化区域性物流网络体系,依托屯昌交通地理区位优势,以覆盖全省的产业和消费生产型服务为重点,以服务全省物流集疏运为定位,重点承载屯昌及周边地区鲜活农产品等物流服务需求,着力打造集展示、交易、仓储、冷链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快屯城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冷库建设,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生产流通消费高效衔接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积极构建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运销实体网络,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完善创业创新生态、优化创业创新机制,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水平。依托产城融合示范区和龙头企业,加快建立专业化创业平台。深入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认定工作,鼓励引导中小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展科学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与创新链相融合。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坚持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大力引进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大对本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提升人才数量与质量。加快建立党管人才、多主体协同参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人才发展治理模式,推动形成“产业集聚人才”和“产业引领人才”的相互促进格局。建立健全“候鸟”人才工作站管理制度和工作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对教育医疗、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亟需的杰出人才,在住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职称评定、配偶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加周到细致快捷的服务。

深入实施“全域化兴旅”工程

接下来,屯昌将充分发挥屯昌丘陵地区宜居宜养的优势,构建以中医健康旅游为主,乡村精品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生态文化旅游、主题文化旅游等多点支撑的全域旅游格局,通过全链式统筹规划、资源整合、合理布局、提升服务、系统营销,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

布局精品化旅游项目。加快加乐潭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园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启动乌坡温泉健康养生度假区建设,提升旋风虎军事主题园项目质量,支持梦幻香山芳香文化园创建国家5A级景区,促成多样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屯昌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推进屯城镇、新兴镇、枫木镇3个体育运动休闲小镇建设。结合木色湖、加乐潭等优质旅游资源,打造融合观光游乐、运动休闲、居住体验等多种旅游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旅游综合体。深入开发“武术之乡”主题旅游产品。加快南田起义旧址、尖石岭红军洞(二期)项目建设,深入开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主题旅游产品。

丰富多元化旅游业态。充分挖掘和发挥屯昌县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武术、自行车、山地户外、赛事表演等体育旅游项目,实现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引进优质健康养生旅游企业和机构,推动以南药为核心的旅游路线及周边产品开发,实现旅游与康养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屯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推动生态型景区和生态型旅游新业态开发建设,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重点、文体旅游和健康旅游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与生态的深度融合。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项目,引导乡村旅游朝着中高端农旅融合方向发展。

优化全链式旅游服务。全面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供给水平,全链式打造高水平旅游服务支撑体系,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加大屯昌黑猪、阉鸡、香草鸭等特色美食的投入与开发力度,挖掘地方餐饮特色,推出民间传统小吃、网红美食、主题餐饮等特色体验项目,打造特色餐饮品牌。积极引进建设一批星级酒店,支持各类特色化、中小型家庭旅馆以及度假和康养型民宿发展,满足游客差异化、多元化的住宿需求。打造旅游消费、休闲娱乐、特色餐饮于一体的“消费商圈”,重点发展油画、水晶、芳香类产品,打造屯昌“有礼”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旅游景区服务功能。完善集散咨询服务和旅游引导标识体系。加强涉旅行业从业者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全民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从业者服务技能,净化旅游消费环境,全面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深入实施“全领域强农”工程

此外,屯昌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领域,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各项基本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县、镇、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在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继续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深化产业、就业、消费帮扶,落实综合保障措施,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以“建设全省农村卫生环境最干净的地方之一”为目标,以“1248”为抓手,聚焦“三清两改一建”,切实抓好“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和农村裸露土地治理等重要工作,聚焦“五美”目标,推动生产、生态、生活有机融合,打造美丽乡村。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万名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进一步完善“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机制。继续巩固深化清单化手册制改革成果,畅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加快构建治理有效、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建设,建立完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发展长效机制,推广农业循环生产技术和改进生产设施,强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建立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处理体系。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地力水平,稳定粮食生产。服务好迈湾水库水利工程建设,谋划推动木色湖补水工程建设,加强对田间沟渠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和提标改造,不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农业发展的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扩大设施蔬菜种植面积,改造老旧大棚,提升设施设备信息化水平,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和“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

做强做精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各镇资源特点,科学布局县域农业产业错位发展,深化“一镇一业”发展策略。加强“两品一标”培育认证工作,打造县域优势品牌。大力发展热带果蔬、高价值林木,积极培育黑猪、苦瓜、油茶、柠檬、沉香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做优做强“三棵树”,培育壮大金椰子产业,稳定和增值橡胶、槟榔产业,鼓励发展林下经济。扶持发展南药种植,推广种植石斛、藿香、益智等一批经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中药材品种,高标准建设全省重要的南药生产基地。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双向流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加快推进镇村规划编制工作,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消除农村集体“空壳村”行动计划,盘活利用农村集体资产,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健全农业保险和风险防控保障机制,完善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继续深化农垦改革,建设高效畅通的垦地融合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垦区社会治理、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实质融合,以农垦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加快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持续提升农村交通条件和出行环境。加快城镇、居和农村地区水网建设,推进城镇周边供水管网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全面实施镇域、居和农村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进一步提高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加快实施燃气下乡“气代柴薪”行动,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燃气普及率。加快建成现代农村电网,着力提升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快布局行政村5G网络,推动全县域行政村宽带盲区光缆建设。持续推进各镇镇墟和农场居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培育产业,繁荣村镇商业活动,把镇墟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建成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一环。

深入实施“全区域护绿”工程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的红线、环境质量的底线、资源利用的上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把屯昌打造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生态后花园”。

加强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完善“多规合一”改革,坚决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科学划定并严格管理“三条控制线”,推动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均衡发展。落实“三线一单”规划管控,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协调。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大幅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生物安全保障制度和管理体制,加强外来物种的环境风险管控。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构建生态保护领域行政、民事和刑事“三位一体”的责任追究体系,严格执行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屯昌生态环境质量迈上新台阶。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节能环保型槟榔烘烤技术与设备示范基地建设。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机制,进一步精准化、精细化管理管控大气污染源,力争细颗粒物(PM2.5)控制在11微克/立方米以内,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保持在98%以上。加强县域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抓好省控断面水环境监测治理,确保省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以上。健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加快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建设。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完善河(湖)长制长效管理机制,打造“幸福河湖”示范样板。持续推行林长制,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全面推行田长制,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紧扣国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目标,加快推进全面禁塑、装配式建筑、新能源汽车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先导性项目建设,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行动,争当降碳去碳“优等生”。完善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切实把绿水青山所蕴含的生态价值发挥出来。将循环生产、节能节水、集约土地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标准,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不断推进能源、交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产业环保化、环保产业化。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和规范建设。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生产企业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盘活废弃矿山、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推进绿色智慧水网建设,实施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深入实施“全方位惠民”工程

屯昌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弱项,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持续推动就业创业促增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局面。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更具体、更直接地服务本地富余劳动力打工就业、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能力。围绕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重点培训提升建筑、家政、旅游、物流等领域农民工专项技能。健全完善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就业创业优惠政策体系,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返乡来屯就业创业。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重点群体,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保障基本生活。

积极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贯彻实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计划,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加快推进健康屯昌建设。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开展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强化医共体网格化建设布局。加强县级医院专科建设,强化重症医学、急救医学、感染性疾病、儿科、妇产科等专科设施设备保障,提升县人民医院办院水平。大力支持优质中医机构协助发展县中医院事业,完成“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的创建工作。推动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建设,不断提升精神(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精准防控,推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健全农村、社区等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

全面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落实特殊人群政府代缴政策,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参保覆盖率,实现“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困境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养老、医疗、工伤和失业等保险制度。建立健全退役军人事务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制度,建立县、镇、村三级救助管理网络,打通困难群体救助“最后一公里”。完善“菜篮子”保供稳价体系,强化产销合作,打通平价蔬菜“内供、调运、售卖”全链条。继续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推进安居型商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引进人才住房等各类住房建设,确保基本满足本地居民和引进人才住房需求。

责任编辑:吕娅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