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加快科创“蝶变”产业“裂变”要素“聚变”
摘要:依托G60科创走廊的战略构想,五年来松江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和上海西南五区携手共建产业链创新链联盟的“中心节点”,创造了高质量发展新奇迹。
本报记者 | 邱爱荃
不久前,在中共上海市松江区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科创“蝶变”、产业“裂变”、要素“聚变”,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新气象,确立了未来五年的施政“宣言书”“路线图”。
过去五年,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平台,松江发挥创新策源地的优势,谋划一批以G60脑智基地、松江枢纽为代表,上升到国家规划层面的重大项目,趁势推动一批节点问题解决,形成比较优势——这既是对“长三角一体化”这一历史机遇的把握,也是松江的历史站位。
早在2016年,松江第一波工业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产业能级不高、传统增长动力减弱的趋势,经济结构问题也日益凸显,工业发展低迷,税收甚至一度负增长。如何破局?松江曾有全区范围内的大讨论:是重回依靠资源要素驱动的老路,追求“速度性的增长效应”;还是“咬紧牙关”坚持走转型升级的新路,谋求“结构性的增长效应”?
关键时刻,程向民和全区干部一起开展思想大讨论,最终统一认识,松江区不能再走吃土地财政的老路,要从土地要素转为科创要素驱动发展。“房地产好比是‘公鸡’,虽然赚钱,但是一锤子买卖;发展实体经济则是‘母鸡’,可持续‘下蛋’。”五年过去,在本次区党代会小组讨论中,程向民这则“公鸡、母鸡”的比喻,让许多松江干部津津乐道。
依托G60科创走廊的战略构想,五年来松江成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和上海西南五区携手共建产业链创新链联盟的“中心节点”,创造了高质量发展新奇迹。地方财政收入“十三五”末达220.62亿元,年均增幅12.4%,总量跃升到上海市前列,至目前已连续70个月保持正增长;地区生产总值1637.11亿元,绝对量年均增长10.5%;制造业税收替代房地产占主导地位,区域经济结构深度优化;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4.59%,高新技术企业1755家,是“十二五”末的3.7倍;专精特新企业544家,是“十二五”末的6.5倍。一连串数据折射出松江经济创新动能持续增强的发展态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松江清醒地看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精准制度创新和有效制度供给还要有更大担当,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领机制亟需强化。
报告指出,要加快科创“蝶变”,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面向科技创新“星辰大海”,推动创新主体“星罗棋布”,实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创成果“星汉灿烂”,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总量达到3500家,培育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等高成长性科创企业,全社会R&D投入强度达5%以上。
加快产业“裂变”,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以“G60星链”为龙头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发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率先建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
加快要素“聚变”,在更高水平协同开放中提高资源配置和辐射带动能力,对接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借鉴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验,承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向拓展带建设,加快国际国内“两个扇面”优质要素资源集聚,做实做优G60金融服务联盟,探索在长三角各股权交易中心设立G60科创走廊分中心。
五年来,松江打造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向往之城,共同富裕目标有了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平均期望寿命继续名列全市前茅,乡村振兴做出特色、走在前列、形成示范。“十四五”时期,松江新城将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战略依托,以“松江枢纽”门户枢纽为战略支撑,建设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民城市,打造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的科创之城,高铁时代“站城一体”与“四网融合”的枢纽之城,互联互通与智慧智能的数字之城,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人民群众看到了一个可以期许的未来新城。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