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甘肃:用科技“金钥匙”“破题”玉米种质资源发展

2021-12-20 17:07 中国发展网 邸金 王斌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邸金 记者王斌报道 为破解玉米种质资源保存数量和创新利用低、育种创新能力弱、突破性品种少、核心竞争力不强等产业发展“硬伤”,近日,甘肃省出台《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实施方案》,并成立由甘肃省省长任振鹤任组长、两位副省长任副组长、各相关厅局长及地州市一把手担任成员的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如此高规格、多部门、大力度的联手,旨在整合优势资源,用好科技“金钥匙”,“破题”玉米种质资源发展。

甘肃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截至2020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29.6万亩,产种5.46亿公斤,分别占全国总面积和总产量的55.6%和59.7%。小小玉米粒筑起保障国家玉米大田供种数量和质量安全及国家粮食安全的“金色堡垒”。

《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引进玉米优异种质资源200份以上、创制玉米优异新种质200份、选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种20~30个、培育国内前十强种业企业2~3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的播种面积达到5%以上等目标。

保供种,提升资源保护利用能力

围绕甘肃玉米种质资源保藏体系不健全,基础能力不完备、特异性玉米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发掘利用滞后等关键问题,《方案》提出,将重点引进作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的玉米优异种质资源,应用超低温等新技术对特异种质资源进行复份保存,支撑种质资源供种分发需要。依托省内玉米种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建设玉米种质资源库(圃),打造集种质资源鉴定、设施鉴定监测与控制、资源共享利用等于一体的智能设施设备和物联网数据云平台,开展优异资源的展示和共享利用。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建立创新种质优异基因快速检测、转移、聚合和追踪的技术体系,挖掘抗旱、耐密、耐瘠、宜机收等优异育种材料。

攻技术,解决前端制约问题

在玉米育种方面,《方案》提出,将重点研发流程化育种+单倍体、基因编辑、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育种等前沿高新技术,突破高效诱导、精准鉴别和高效加倍三大单倍体技术等关键环节,完善升级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技术、关键性状的分子选择及改良技术,开发特色优质品种关键性状的优异等位基因或基因组区段,培育早熟、抗逆、耐密、抗倒、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械化的突破性玉米新品种,构建全链条高效育种技术体系。玉米繁育方面,重点开展高活力玉米杂交制种生产关键技术、种子活力测试、玉米杂交制种亲本(母本)单粒播种技术、玉米杂交种质量控制技术集成等研究,提高亲本亲和力。种子装备方面,重点研发玉米品种小区精量播种、亲本干燥、制种玉米机械化去雄、精细选别、健康检测等关键技术及装备。农田土壤(耕地)保育方面,开展玉米土壤连作障碍防治、地膜减量与替代、重大危险性病虫草害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盐渍化土壤修复、土壤保育及有机质提升等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搭平台,组建玉米种业研究院

《方案》提出,将组建甘肃玉米种业研究院,建立开放、合作、共享和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吸引戴景瑞院士、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等国内玉米种业高端人才团队、研发机构、优势企业,围绕甘肃玉米繁育制种产业发展技术问题,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研发成果利益共享共用,支撑全省玉米产业发展。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建设植物新品种DUS测试(甘肃)分中心,重点开展杂交玉米新品种真实性委托鉴定,加快玉米新品种鉴定进程。

未来,甘肃将依托甘肃农业大学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甘肃省玉米育种研究中心,加快推进玉米分子遗传机理、优异等位基因和功能分子标记等基础研究。依托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建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基因编辑育种、基因组学、抗逆基因鉴定和功能解析等研究,力争在玉米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上产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创制一批具有市场价值的新品种。

育龙头,组建玉米企业创新联合体

《方案》提出,综合运用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方式,支持省内玉米种业骨干企业牵头,联合组建甘肃省玉米产业企业创新联合体,推动优异种质资源挖掘、精准鉴定与创新利用,突破新品种创制、配套种业机械研发等领域集成创新。

推动甘肃省敦煌种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省内领军企业进入全国种业前五强。对中小型制种企业进行适度整合、重组、淘汰,做精做专制种繁育和推广配套服务。鼓励本土制种企业全链条参与玉米育种、亲本繁殖、杂交制种、脱粒、种子精选、包衣到包装加工等环节,提升企业效益。支持综合实力较强的玉米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建设育种中心,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育种管理平台,开展种质资源创制、优异种质交换、新品种联合筛选等工作,提升市场竞争力。落实商业化品种市场化推广后补助经费,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品种。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产业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主动开发和储备原创技术,与玉米繁育制种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供给机制。

凝智慧,汇集玉米种业高端人才

凝聚国家高端人才智慧力量,充分发挥戴景瑞院士、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新海等国家玉米产业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加速建立甘肃种业创新人才智库是实现玉米种业打好“翻身仗”的法宝。《方案》提出,要全方位主导推动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育繁技术路径设计、关键技术攻关、科研组织及甘肃玉米种业研究院建设。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推动重点人才计划向创新团队计划转变,发挥多专业联合优势开展技术攻关。支持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强化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种子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中的玉米繁育制种相关方向(领域)建设,培养相应专业人才。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玉米繁育人才定向培养,鼓励优势种子企业引进海内外高层次育种人才。健全玉米种质领域科研人员以知识产权明晰为基础、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玉米种业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抓保障,推进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建设

未来,甘肃省将成立振兴河西国家玉米繁育制种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统筹利用省级科技计划等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甘肃玉米种业研究院建设、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等。科学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考核通报制度。积极做好审定、登记和引种备案品种信息的宣传服务工作,加强玉米制种基地管理,严厉打击非核心区制种行为,营造良好的玉米制种生产环境。加强玉米繁育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和服务,开展玉米重点品种维权试点,逐步建立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的玉米新品种评价管理机制。强化植物新品种权行政与司法协同保护机制,严把种子生产经营关键环节,严厉打击侵犯品种权行为。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