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人口集聚。一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荆州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实施方案》,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施居住证制度。
近年来,湖北省荆州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推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1705亿元增加到2020年2369亿元,总量稳居全省第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52%,比2015年提高5.52%;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二五”末20.8∶39.6∶39.6调整为19.1:34:46.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人口集聚。一方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荆州市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实施方案》,取消农业与非农业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施居住证制度。在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2016~2020年全市完成120万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9%,比2015年提高13%。另一方面,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市公安局出台《荆州市居住证制度实施细则》,赋予居住证更多权益,让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享受与户籍居民同等待遇;市民政局出台涵盖流动人口的临时救助政策;市公安交管部门更改办事流程,凭居住证办理证照服务,增加居住证“含金量”。2020年,全市新登记流动人口12万人,累计制发居住证3万多个。
探索土地“三权分置”,激活农村发展要素。一是推进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和“三权分置”改革。出台《荆州市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工作实施方案》,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清人分类任务基本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和登记赋码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颁证率99.9%。土地流转面积458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76.9%。乡村治理成效明显,江陵县熊河镇和荆州区双垱村、沙市区枪杆村、石首市过脉岭村分别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实现全覆盖。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市注册的合作社有10625家,县(市、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859家,其中国家级35家、省级109家、市级186家;注册家庭农场有8824家,县(市、区)级以上家庭农场568家,其中省级128家、市级107家。组织认定“六有”家庭农场359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和质量居全省领先地位。“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1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5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家,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家,新增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家。三是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全市“双水双绿”产业面积271万亩、占全省39.3%;小龙虾产量达到41万吨,约占全省44%、全国25%。创建耕地质量提升暨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样板70个,面积15.87万亩;创建农药减量增效示范样板126个,示范面积19.58万亩。“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耕地面积643.6万亩,占省定计划任务105.2%。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十三五”期间,浩吉铁路荆州段开通运营,铁路通车里程增至219公里。建成荆州长江公铁大桥、石首长江大桥、洪湖嘉鱼长江大桥。洪监、沙公、潜石、江北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714公里。建成一、二级公路941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7543公里。盐卡、松滋车阳河、江陵郝穴港多式联运体系逐步完善。荆州沙市机场通航。铁路“十字交叉”、高速“五纵三横”“一江五桥”“一港九区”的综合立体格局基本形成。二是持续推进城区建设改造升级。中心城区新建复兴大道、荆州大道、高阳大道、武王大道等 27条主要骨架道路,总长约 117 公里。荆北片区、沙北片区、开发区、荆州高新区、纪南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新区路网建设稳步推进。通过梳理、拓宽、打通现状条件较好的巷道和社区道路,交通微循环得以改善;打造极具特色的门户大道、景观大道,建设荆州首条快速路。三是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共纳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146个、整治村557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116个,其中被认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32个。创建国家级特色小镇1个(松滋市洈水镇),创建省级特色小镇4个(洪湖市瞿家湾镇、江陵县三湖管理区、荆州区川店镇、沙市区岑河镇)。石首市李花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如期完成,371个贫困村、131494户、400524人已脱贫出列。
强化民生工程建设,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医疗卫生保障。大力推进“健康荆州”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3个县(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13个乡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居民健康素养达到25%以上,居民人均期望寿命由76.5岁增长至79.2岁,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全面落实大病专项救治和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进“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四位一体工作机制。二是完善教育保障。坚持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原则,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长效机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确有困难的进城购房农民工和农民子女,在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按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优先安排学生生活补助。为适应城镇化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变化等给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影响,有序推进荆州中学、沙市中学、荆州体校迁建工程,依托企业捐建,启动实施沙市实小迁建、楚天都市家园学校新建等工程,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学生问题。三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工和农民进城购房的意见》,为农民进城购房提供多项优惠政策。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宽领域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通过商品房配建方式筹集公租房 6420套,收缴公租房易地建设费5.74亿元。为保障人才住房需求,在提升金凤人才公寓居住环境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将各种人才纳入优惠对象,租金在原基础上下降30%。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一是优化城镇发展空间。通过规划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建立土地供应调节机制,从源头上遏制产能过剩项目用地。大力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推进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与建新折旧土地整理复垦、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处置、土地违法用地处置,健全责任机制,推进有效供地,促进存量地消化利用。按照保资源、保发展、保权益、促节约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机制,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构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长效机制。二是推进“一城三区,一区多园”改革。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以国家级荆州开发区、荆州高新区和纪南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统筹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和公安县18个产业园区发展,实行差异化布局,积极引导产业、资金、技术向同类园区集聚。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155.8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94家。完成工业税收49.42亿元,其中工业增值税完成24.96亿元。三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县市城区、重点镇、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五个层级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大力推进城镇建设。重点推动县域城市扩容提质,提升县市城区整体形象。松滋、公安、监利、洪湖城市建设基本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坚持优先支持县域中心镇建设,集中打造特色资源镇。各县(市、区)都建成2-4个综合实力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健全、特色明显的中心镇或特色镇,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已开展83个湖北省“宜居村庄”示范项目建设,规划可容纳30万农村人口的375个农村新社区建设项目,已经建成182个。
切实抓好改革试点,积极推广成功经验。松滋市列为(2016-2018)第二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市以来,紧紧围绕改革试点任务,全面推进试点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各项考核指标稳步提升,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一是城镇化率显著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试点之初的19.3%提高到35.06%,提高15.7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试点之初的45.4%提高到54.7%,提高9.3%。二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该市精准对接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国家、省级重大战略,近来共争取各类项目资金10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补资金3180万元,吸引省交投、省长投、中交建等国有大型投资平台进驻,签订战略投资协议近100亿元。三是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金松现代新城区累计投资30多亿元,城东产城融合区扩容升级,园区入驻企业67家,务工经商人员2万多人;小南海生态涵养区投资9亿元实施退渔还湖、水环境治理、路网建设等工程;临港综合枢纽投入14亿元全面建成车阳河港口唯一的县级开放口岸。四是民生工程补齐短板。主要是增强城区教育承载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破解交通瓶颈问题、解决进城农民就业创业难题、全面加强社会保障等。五是积极探索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建设用地、创新服务举措和完善宅基地管理。六是稳步推进绿色智能发展。生态底色日渐浓厚,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村28个,荣获国家园林城市桂冠;洈水镇成功创建全省旅游名镇,获批4A景区,建成缷甲坪温泉度假区。先期建成智慧城管、智慧政务、智慧政协等项目,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积累经验。(廖亮 晏晓宁)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