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就业规模创历史新高
摘要: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人社部的指导下,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发展经济拉动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培训促进就业,不断健全面向所有市场主体、各类就业形态、全体从业人员的政策服务体系,推动就业规模持续攀升。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社会和谐的“压舱石”、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生动而温暖的体现。截至10月底,上海正规就业规模高达1080.5万人,创建国以来历史新高。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人社部的指导下,深入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坚持发展经济拉动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培训促进就业,不断健全面向所有市场主体、各类就业形态、全体从业人员的政策服务体系,推动就业规模持续攀升。
深入开展技能提升行动,不断增强就业服务效能
“长期以来,上海坚持将促进就业重点事项纳入年度市委、市政府实事项目加以推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永峰介绍,今年前10个月,上海新增就业岗位59.1万个,提前超额完成全年50万个目标。截至10月底,上海市调查失业率维持在3.9%,全市正规就业劳动者中,上海户籍为526.7万人,而非上海户籍为553.8万人。
目前,上海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6.5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数的35%。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深入开展的技能提升行动。2019年以来,上海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全市职业培训补贴总支出25.3亿元,完成职业培训超过372万人次。
为全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上海多措并举提供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确保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据统计,全市19.6万名2021届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6%;今年前10个月,全市共帮扶6.6万名零就业家庭成员、离土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928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
健全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需要努力消除区域分割和行政限制。目前,上海在全市已形成市、区两级政府出政策出资金;市、区人社局、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对促就业、稳就业、保就业落实三级管理责任;市、区就业促进中心、乡镇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居村委会就业援助园形成四级服务网络的全覆盖工作架构,每年可开展职业介绍、创业指导、调查排摸等服务约300万人次。
今年,上海市人社局对“乐业上海”公共招聘平台作了全面升级,进一步完善以“整合就业登记、参保、社保卡办理和吸纳就业的企业享受的相关政策”为核心内容的“稳就业一件事”,简化就业登记程序,使公共就业服务不断提质增效。
近期,上海在职业技能教育的师资建设方面也频频发力。10月25日,由二工大、同济、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健康医学院等高校共同建设的“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正式成立,计划探索有特色高水平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打造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高地,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一流职业教育人才贡献上海之力。12月3日成立的“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研究院”,则将打造面向未来、贴近产业、海派风格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成果策源地,贡献职业技术教师教育的主体性、原创性理论,总结中国特色方案。
确保市场主体健康运行,开创惠企政策点单办理
市场主体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构成了充分就业的坚实载体。保障市场主体“青山常在”,就能保住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上海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去年以来,上海新增的市场主体直接带动就业65.2万人。
针对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上海坚持顶格实施社保费“减免缓降返”政策,全力以赴降低单位用工成本。2020年,用人单位养老、失业、工伤保险三项社保总体减轻用工成本1285亿元。今年通过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预计将减轻单位用工成本80.6亿元。
围绕初创企业面临的缺场地、缺资金、缺能力等瓶颈问题,上海不断改进帮扶政策,优化指导服务。经过沟通协调,今年提供担保贷款的银行从1家扩展到13家,发放担保贷款近16亿元。同时,累计建立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16家,组织了近900位有成功创业经验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者,年均提供商业模式打造、增强核心竞争力等创业跟踪指导服务超过10万人次。近年来,上海人社部门每年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以上,新创造就业机会近10万个。上海市民整体创业活动率从2008年的7.4%提高到2020年的11.8%。
同时,不断创新的培训和服务模式,也大幅优化了企业的体验。上海发挥各部门联动作用,整合企业培训需求,提供组团式培训,帮助企业员工更新理念、开拓视野。2019年以来为5376家中小微企业提供培训51.6万人次。依托全市“一网通办”平台,持续提升中小微企业服务体验,目前月均办理人社业务202.9万件,服务市场主体112.5万家,其中绝大多数为中小微企业。
上海市人社局推行的线上“点单办”申请平台,全面梳理集成就业领域57项惠企政策,实施“菜单式”呈现、“个性化”推送、“点单式”选择,曾获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通报表扬。点单办平台上线以来,已有8.2万家企业使用了该平台,使中小微企业对政府就业促进政策的获益面从24%快速扩展到57%。
补贴指导促进灵活就业,启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疫情防控期间,灵活就业形式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为上海就业形势稳定发挥了“蓄水池”和“减震器”的重要作用。截至今年10月末,上海灵活就业人员约290万人,主要分布在生活服务、快递物流、网约送餐、网约车及代驾、网络直播等行业。此外,作为创新高地,上海的短视频、新零售等互联网新业态也正在蓬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进一步促进了灵活就业群体加速壮大。
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有利于促进灵活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和群众收入。今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全力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通过加强监测、职业指导、创业帮扶、技能培训等措施,完善面向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体系。
“保护好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保护好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是我们人社部门必须做好的两件事。”赵永峰表示,上海市人社部门与公安、统计、大数据等部门密切配合,率先探索建立灵活就业按月动态跟踪监测机制。并根据人社部部署,积极做好新业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准备工作,全力维护其合法权益。
据悉,上海已正式向人社部申请作为全国职业伤害保障的试点省市,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推进试点工作,按照国家职业伤害保障办法,研究拟定了上海的试点工作方案和试点办法。经过广泛调研各试点平台企业在上海的业务开展情况,初步估计每年订单数约18亿,保费收入约8000万元;上海积极对接各商业保险机构,将通过全委托模式落实职业伤害保障经办服务工作,并已启动相关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
在试点初期,社会关注度较大、职业伤害风险较高的出行、同城货运、外卖、即时递送行业的平台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将由平台企业缴纳职业伤害保障费,个人不缴费,并实行按单计费、按月缴费方式,以实现每单必保、每人必保。在执行平台订单任务期间,因履行平台服务内容而遭受的事故伤害、暴力等意外伤害,突发疾病死亡、抢险救灾等情形应当确认为职业伤害。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和标准与面上工伤保险保持一致。
责任编辑:吕娅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