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破解种业卡脖子 宜昌下好先手棋

2021-10-18 13:51 中国发展网 中国发展网

摘要:这里是宜昌市农科院的试验基地,正在进行的是青贮玉米试验、品比试验和育种材料创制试验等。国内顶级玉米育种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永忠对市农科院玉米育种创新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中国发展网讯 近日,在湖北长阳县青岗坪,金黄色的玉米棒在秸秆上“列队”等待专家“检阅”。

这里是宜昌市农科院的试验基地,正在进行的是青贮玉米试验、品比试验和育种材料创制试验等。国内顶级玉米育种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刘永忠对市农科院玉米育种创新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宜昌的玉米育种水平和能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名列前茅,水稻育种能力全国一流、全省领先,柑橘苗木繁育能力全国领先,茶叶种苗繁育能力全省领先,湖北森源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食用菌菌种生产企业之一,这些优势,也为到2025年全市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超百亿打下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 玉米种子全部国产化

再过一段时间,宜昌有一群人要像“候鸟”一样前往海南,开启水稻和玉米种子选育“南繁”:每年冬季至次年4月赴海南进行育种加代。

这群人中,既有宜昌市各级农业科技院所的科研人员,也有康农种业等企业的科研人员。

宜昌农业部门“南繁”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主要进行水稻和玉米种子选育。当时条件十分艰苦,直到2008年才在海南陵水建成生活基地。

玉米专家田甫焕、许贵明,水稻专家赵开荣、田雨等常态化在南繁中度过春节;水稻专家贺丽去年疫情期间独自一人在基地奋战50余天。

一群科研人员用默默付出端牢宜昌人的“饭碗”,更是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上苦苦求索。

尚国强研究员等人选育的水稻品种“鄂宜105”在长江流域作为主推品种20多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亿亩以上,是湖北省选育品种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个。

由宜昌市农科院副院长田甫焕领衔的“宜单629”玉米种子,自2009年起成为湖北省玉米区域试验对照种和生产主导品种,被誉为行业“标杆”,“经过13年推广,在湖北、广西、湖南、重庆等地种植面积已超2000万亩。”

种业企业也在奋蹄扬鞭。

如今已在新三板上市的康农种业,2002年还是长阳县城一个只有4个人的种子门市部,因缺乏经费,玉米种子选育工作举步维艰,所幸长阳科技局及时给予10万元的扶持基金,才让公司创始人、被誉为“湖北玉米商业化育种第一人”的彭绪冰坚持了下来,并于次年选育出了“康农玉108”。

经过近20年努力,如今康农种业选育的玉米良种推广到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在玉米种子领域,康农种业在全国西南地区位列第一,全国稳居前五十强。”宜昌市农业农村局现代种业产业链专班主任黎纯斌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宜昌全市约180万亩玉米全部实现种子国产化,其中绝大多数是宜昌科研团队自己选育的品种。“玉米种子一直以来都是宜昌种子唱主角。”田甫焕说。

科技创新 打响宜昌种业翻身仗

9月12日,在参观青岗坪基地时,刘永忠教授提到,玉米育种一定要注意新型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要有前瞻性,当前“白斑病”等新病害的发生及迅猛流行,为今后玉米育种提出了巨大挑战。

青岗坪基地的试验项目中就有抗“白斑病”的试验,这种病对玉米极具“杀伤力”,最严重可导致玉米绝收。

“就是通过不断试验,通过科技创新,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攻关,实现能够抵御‘白斑病’。”田甫焕说,“此前我们就通过科技创新,解决了玉米‘灰斑病’危害。”

在田甫焕看来,“南繁精神”的本质,就是农业科研人员通过默默无闻的奉献实现科技创新,“育种加代的目的,就是通过科技创新支撑种子持续迭代升级。”

之所以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支撑种子迭代升级,除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外,更是应对如异常天气日益增多、新病虫害爆发以及机械化农场化新生产方式出现等客观生产环境变化的需要。

“抱有一劳永逸的想法是错误的,只有不断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更高产量、更强抗性和更好品质,固步自封只会被市场淘汰。”田甫焕说,“以‘宜单629’为例,在市场上经受住了13年的检验,远高于行业5年的平均时间,而且未来还将持续,技术领先达10年,这就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也在奋勇向前。康农种业2003年选育的“康农玉108”,不仅“一炮而红”从此走上发展快车道,至今仍占据很大市场份额,关键就在于不断通过科技创新进行持续迭代。

为支撑科技创新,该公司在与高校、科研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大力引进科研人才,目前76名员工中一线科研人员就有33人,同时每年研发投入资金占据全年销售收入的7%,远高于同行4-5%的平均水平。在这种大投入之下,该公司自2018年开始迎来品种井喷式发展,平均每年通过审定的品种多达20多个。

记者了解到,多年前美国先锋种业的玉米种子曾试图打开宜昌市场,但在本土种质资源强大优势下放弃。“以科技创新打响宜昌种业翻身仗。”田甫焕表示。

补短强弱 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链

宜昌市委六届十五次全会提出,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柑桔、茶叶、优质畜牧、蔬菜、水产、优质粮油、道地药材、现代种业八大农业主导产业链,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升农产品品质品牌。

黎纯斌表示,现代种业作为八大农业主导产业链之一,覆盖了整个大农业,其中就包括种植业、畜牧养殖和水产,“与其他几大农业主导产业链息息相关。”

在重点特色农业育种创新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方面,农业部门及相关企业已早早布局,聚焦粮食、柑橘、茶叶、食用菌、魔芋、中药材、猕猴桃、特色名优水产、清平猪、夷陵牛、双莲鸡、宜昌白山羊等重点品种。

市农科院蔬菜和魔芋研究所所长韩玉萍此前受访时透露,该所目前有2项重要的技术攻关在做,一项是针对市民反映辣椒不够辣而进行的薄皮辣椒培植,另一项是魔芋病虫害防控技术攻关,“魔芋技术攻关如果顺利实现,届时将会为宜昌打造魔芋产业全产业链打下坚实基础。”

在畜牧方面,市农科院专家团队为构建宜昌白山羊种群,在宜昌及鄂西山区进行种质资源搜集、繁育体系建设以及标准制定。“种群构建只是第一步。”田甫焕介绍,“专家团队还要通过科技创新,进行高效养殖攻关和品种改良攻关,提升养殖水平的同时增加养殖效益,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

作为宜昌现代种业龙头企业的康农种业,近年来也确立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夯实玉米种子这个“主”的同时,聚焦中药材种子和魔芋种子“两翼”。

9月9日,在科技助力全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暨农业科技“五五”工程现场推进会上,田甫焕作为市农科院代表,与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代表签订“卡脖子”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协议。

科研机构与优势企业合作,进行“卡脖子”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转化,是促进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产业链上游研发机构和研发企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打通上下游企业,最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

专家表示,解决了种业问题,农业的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才能顺势扎根,升级跨越,得到更高质量的发展,“三农”的基础地位才能进一步巩固。(廖亮  王凤 谭荣龙 谭梅艳)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