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2021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举行 30位工匠获全城礼遇

2021-09-29 16:50 中国发展网
南海大城工匠 大城工匠

摘要:以大城工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是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支撑。近期,南海将成立产教联盟,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未来,南海将面向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工匠培育体系。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9月28日,2021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在南海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共佛山市南海区委宣传部、南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南海区经济促进局、南海区工商业联合会、南海区总工会联合主办,由佛山日报社承办。30位新时代匠人获全城高规格礼遇,南海再次掀起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高潮。

这30名大城工匠是南海历经数月,在全区数十万工匠人才中评选出的优秀代表。他们有的在岗位上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有的在企业内起到了引领性效果,有的在社会上发挥了示范性效应。他们虽然来自不同行业、深耕不同领域,但身上都有着相同的精神特质,那就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全城高规格礼遇30位大城工匠营造崇匠氛围

2017年南海区在全国率先发布《举匠令》,今年已经是第三届举办南海大城工匠命名活动。自今年《举匠令》发布以来,在全城掀起一次又一次的举匠热潮。经过广泛自荐推荐、专家初审、面试复审、社会公示等环节,30位南海大城工匠从近300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

28日上午,30名新晋南海大城工匠分批亮相。他们来自南海各个区域、各行各业,从40后到90后,从基层技术人员到高级管理者,无一不代表着企业和行业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卓绝的成绩。

仔细了解工匠背后的故事,会发现他们守望着同一座精神灯塔——坚守岗位、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攻坚克难。比如王晗,他十余年如一日,带领团队开创国际首个近场直写微纳米三维打印设备,打破国外对高端微纳米增材制造整备技术的垄断;在环保行业深耕20年的朱斌,带领企业勇攀环保大数据高峰,屡获国家级、省级表彰;任泳谊用科技为政务赋能,将全国首创的自助办税服务及行政自助服务推广至159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0后大城工匠首次亮相,且有2人获命名,他们代表着新行业、新技术的鲜活力量。女性工匠人数也显著提升,是2019年的4倍,可以发现,女性正成长为南海高质量发展征途上的重要成员。此外,本届大城工匠技术技能愈发精进,凸显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们中有26人曾获市级以上奖项,更有工匠申请专利数多达212件。

在新的环境和形式下,今年南海大城工匠活动也逐渐丰富,如结合新时代南海讲堂之匠心课堂、南海大城工匠5G直播间等当下最热的宣传形式,全方位打造工匠精神宣传平台,以及工匠文化、匠心产品展示平台。另将开展工匠研学等活动,意在深化举匠、崇匠、育匠、学匠的特色“匠心文化”,让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在南海区播种、开花、结果。

培育“两高四新”产业智慧大脑和精兵强将

近年来,南海以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引进腾龙数据中心、平谦国际、一汽大众MEB、瑞浦能源、信扬科技等5个超百亿项目和一大批龙头项目,氢能、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新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一大批科创平台建成使用,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同时,也为工匠的培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大城工匠所在企业名单中可以看到,本届大城工匠是南海产业格局发展变化的生动写照。今年南海根据自身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竞争方向,将举荐范围从往届以制造业产业为主,进一步拓宽至第一、二、三产业中技术技能岗位。并重点关注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及其他产业领域的具有工匠精神、技艺精湛的优秀人才。

具体来看,30位大城工匠所属企业既有电子、内衣、玉器等南海传统制造业,又有电梯、精密机械等高技术制造业,还有生物医药、机器人、新材料、3D打印等新兴制造业,更有水产养殖、育婴护理等现代服务业。此外,部分企业已经不只走出一位大城工匠。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海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4.09亿元,增长18.1%,增速位列佛山五区首位。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近两年平均增速均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两年平均增速达16.7%。目前,南海民营企业迈入10万+,拥有109家全国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还拥有上百个省名牌产品、数十个全国驰名商标、多家国家和省质量奖企业。新时代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推动南海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以大城工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是南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强大支撑。近期,南海将成立产教联盟,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校企合作育人。未来,南海将面向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技能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工匠培育体系。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