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援疆:渭干河旁同奔富裕路,天山脚下书写“浙疆情”
摘要:今年6月,经过两年的建设,由浙江丽水援建的新和县图书馆新馆已经完成全部主体建设项目、内部装修等工程,以及图书馆信息化设备购置和图书购置,开始试运行开放。
张路 陈末末 刘俏杨 沈贞海
天山脚下、渭干河旁,湛蓝的天空,飘香的果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新和县迎来了最美好的时节,瓜果丰收、美景怡人,百姓们安居乐业。
走在新和县城乡,遍布城乡的一座座以“丽水”冠名的学校、小区、产业园,见证着浙江丽水援疆干部和专技人才接续奋战、不懈努力的成果。
浙江省丽水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吕晓东表示,第十批丽水援疆干部人才紧盯援疆工作目标,当好联络员、参谋员、宣传员、服务员,以“讲政治、讲纪律、讲奉献,树丽水援疆铁军形象”为工作要求和标准,主动融入新和县与兵团第一师十三团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中,以更高的标准谱写丽水援疆工作新的篇章。
产业援疆结硕果
7月15日,新疆日新钢结构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钢结构生产线项目在新和县物流产业园区举行开业剪彩仪式,该公司总投资6000万元,分两期进行,目前一期投资3600万元,二期计划投资2400万元,可以解决当地200余人稳定就业。项目建设填补了新和县设备制造行业的空白,促使该地制造业实现质的飞跃和进步。
新疆日新钢结构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钢结构、彩钢板,因为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到外地投资新建生产基地。今年5月,在丽水市援疆指挥部的招引下,公司通过实地考察新和县的投资环境,与新和县签约,成为今年丽水市援疆指挥部招引落地新和县的第五家企业。短短两个月时间,一个年产10万吨的钢结构生产线项目就从签约实现了投产,再次体现了丽水援疆招商引资新速度。
今年以来,丽水市援疆指挥部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按照“招得来、落得住、能发展”的招商思路和理念,招商机制逐步理顺、招商环境持续改善、招商项目有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今年已落地企业6家,签约资金达4.6亿元。
丽水市援疆指挥部坚持把产业援疆放在重中之重,注重增强“造血”功能,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和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援疆干部提出做强林果、振兴畜牧、改革创新、增加收入等一系列发展新思路,助力当地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乌尊阔恰村黑木耳种植基地里,来自浙江丽水的食用菌专家雷岩德正指导种植户们科学种植黑木耳。“这段时间天气晴好,为提高黑木耳种植棚内湿度,使用雾化喷水来滋润棚内的耳场,与无纺布、遮阳网形成了黑木耳生长的绝佳环境。”雷岩德说。
乌尊阔恰村黑木耳设施项目的受益农户艾克热木·肉孜说:“今年是我第三年种植黑木耳,管理黑木耳设施拱棚的技术更成熟了,去年技术专家在棚里讲解黑木耳管理技术,从管护环境到喷水时间节点我都掌握了,去年夏季一座棚我就挣了2500元。相信今年通过自己的努力,黑木耳一定能产出更好的品相,卖个好价钱。”
今年新和县500多户黑木耳种植户共购入70万棒黑木耳菌棒,在雷岩德的指导下,目前依其艾日克镇、排先拜巴扎乡等多个基地已进入采收阶段。
黑木耳、核桃、红枣、乳鸽、西门塔尔牛等,依托阿克苏地区首个县域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都护臻品”越销越远。现在,新和县共有“万亩亿元”温室大棚18座,大田拱棚项目320个、“百村千厂”项目8个;“十城百店”门店141家,截至6月底累计帮助销售新疆各类农产品3400余吨,销售额达4200万余元。
项目建设高质量
今年3月,新和县桑塔木农场卫生院正式启用,卫生院占地面积8571平方米,由丽水市援疆指挥部全额投资570万余元建设而成,这也标志着新和县所有乡镇实现了卫生院全覆盖。
桑塔木农场是新和县偏远地区之一,这里距县城近50公里,卫生院建成后,农民不用跑远路看病,援疆医生还经常前来。农民尼亚沙·依明今年65岁,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确定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们细心地给她送上治疗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药物,交代她要及时去医院检查身体。“援疆干部给我们盖了卫生院,还经常来给我们看病,我们心里特别感激。”尼亚沙·依明说。
丽水市援疆指挥部始终关心新和的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援疆项目秉承民生项目优先的原则,自2010年丽水市对口支援新和县以来,持续开展9大卫生援疆项目共计投资5806万元,是丽水市对口帮扶的见证,也是两地人民友谊的见证。
除此之外,今年丽水市全额投资1.4亿元新建的新和县丽水中学项目加快基础建设;总投资3720万元建设的新和县图书馆正式揭牌使用;总投资3273万元,其中援疆资金2000万元的新和县政务服务大厅正式投入使用,进驻服务单位(企业)36家、工位105个,可一次接纳1000人以上,实现766项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理。
近年来,新和县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推动各项事业的“根”和“魂”,牢固树立“文化立县”理念,以汉唐文化为依托,本着“尊重历史、还原历史、重现历史”的原则,积极推动城乡面貌转变,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
丽水市援疆指挥部依托新和城乡发展,助推优化新和的城镇布局,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管理与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自费2万元,就盖好了安居富民房,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塔木托格拉克村农民买买提·阿乌里至今仍有些不敢相信。他家的新房里,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全,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三区分离”,环境清洁卫生,彻底告别早年拥挤昏暗、“吃饭都能闻到臭味”的居住环境。
农家小院变美了,整个乡村面貌也在大变样。如今走进新和县的村镇,路灯整齐排列,护栏笔直通底,农家小院墙外绿植点缀……美如一幅幅油画。
智力援疆有亮点
新和红柳、丽水绿谷,组成了由丽水援疆教师们主导的“红柳·绿谷”工作室,组建这间工作室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新和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这个工作室的意义,体现了我们丽水绿谷的几滴雨露,洒到了这片红柳之上,只有我们双方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新和县实验中学“红柳·绿谷”工作室负责人梅金辉说。
丽水市援疆指挥部在教育援疆工作领域创新开展“1总+17子”模式的“红柳·绿谷”工作室联盟建设,激励援疆教师以“传帮带研训享”为核心,新增加了“小学英语工作室”、“小学青年教师研习班”、“名校长工作室”、“学前彩翼工作室”等4个子工作室,依托各教育阶段重点学科,将人才传帮带从受援学校拓展覆盖到县域范围,取得良好成效。
“我从中文专业毕业以后一直在教语文,但自从使用人教版语文教材后,相对有些吃力,常常对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把握力不从心。”新和县实验中学语文老师热沙米提·衣米提说,经过向援疆教师拜师学习和参加每周四的工作室交流活动,她收获很多,进步很大。
丽水市教育援疆还充分实施“数字赋能+教育援疆”常态化、机制化,创新开展“同步课堂”,将浙江后方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实时引入新和学校,打破传统的教育教研方式,实现异地同步互动,为教师、学生的学习注入了新活力,让两地学生享受到优质的课堂教学,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取得良好成效。“我是朗读高手”活动被纳入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百校十万‘石榴籽’”工程,为促进浙阿两地学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架起了一座民族团结的“同心桥”。
医疗援疆方面,丽水市医疗援疆团队在新和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援疆“扬帆”工程,通过现场教学、导师带徒、理论培训等方式,帮助新和县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心连新·瓯江情”这一医疗援疆品牌工作室,开展“师徒结对、赴丽取经”学习活动,提高新和县医疗卫生人才业务水平;丽水市援疆医疗团队还积极参加本地患者救治和巡诊活动,让本地患者在家门口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文旅援疆惠民生
汉唐重镇、班超府治、龟兹故里,新和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丽水援疆工作始终将“文旅援疆”作为重点,从项目建设、文化惠民、文旅交流等方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唐安西大都护府文化园、“天籁加依”文旅产业、文化礼堂、图书馆、融媒体中心等,新和县建设的一批文旅项目得到丽水市的大力支持,一批文旅项目落地建成,让新和人民乐享现代化文旅设施,畅游书香文化海洋。
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克孜勒努尔村文化大礼堂是新和县首个村级文化大礼堂。村民们不仅能在文化大礼堂里唱歌跳舞看电影,还能通过参观村史馆了解过去、展望未来。“以前我们生活中用的农具都被保留下来了,真没想到现在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感恩党和国家。”克孜勒努尔村农民依米提·肉孜说。
文化大礼堂成为“文化润疆”的主阵地。丽水援疆干部尤其注意结合当地群众日常生活娱乐所需,提升文化礼堂的功能设计,里面不仅包含了阅览室、群众舞台等空间,可为农民农闲娱乐、文艺演出、技能培训、文艺活动提供便利,同时还设置了村史展示长廊、文化墙、村级名人堂等,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今年6月,经过两年的建设,由浙江丽水援建的新和县图书馆新馆已经完成全部主体建设项目、内部装修等工程,以及图书馆信息化设备购置和图书购置,开始试运行开放。
新建设的图书馆,总面积为5026平方米,外形类似一艘破浪前行的大船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新图书馆位于新和县城主街道中心位置,是新和县的新地标性建筑。据悉,新和县图书馆新馆是浙江丽水援疆全额投资,主体建设包括图书馆信息化设备购置等,共投资3720万元。新和县新图书馆的建设,将进一步丰富全县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可持续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丽水市、新和县两地文旅产业以“文”为媒,重在惠民;以“走”为要,重在交流;以“亲”为旨,重在共进。文化走亲,越走越亲。来自丽水的艺术家组成“走亲团”,走进天山南麓,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新和县的美丽,用优美的旋律和舞姿交流技艺;新和县的艺术家、群众和学生也前往丽水市,感受秀山丽水的浓厚情谊。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