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各类音乐节遍地开花,为何门票价格却越来越高?(2)

2021-04-25 10:53 成都商报
音乐节 迷笛音乐

摘要:迷笛音乐学院创始人张帆曾说:“第一届迷笛音乐节非常特殊,免费的,红砖墙的隔壁就是工地,所以很多光着膀子的民工师傅拿梯子趴那看。我说进来吧哥们,然后他们全部进来了。音乐就是这样,自由,没有等级,没有富贵贫穷,是最直接最朴实的事情。”

业内声音

音乐节尚需增加特色、完善体验

客观上,音乐节的票价并没有那么高,为什么消费者都觉得高了?王毅觉得这个话题更值得探讨:“因为大家来音乐节的预期没有达到。”无论是音乐节阵容同质化,还是乐迷现场体验不够好,都让消费者对票价越发敏感。要让乐迷更满意,举办音乐节可能需要多方做出改变。“音乐节除了可以看演出,立体的娱乐、社交氛围和服务也很重要,但这些体验还可以更完善。音乐节要有独特的吸引力,要不然新鲜感一过,疲劳期就出现了。”

今年五一的音乐节中,演出场次最多的是来自成都的马赛克乐队,有5场,其次痛仰乐队、五条人、九连真人、声音玩具都是3场。从目前已经官宣的音乐节来看,虽然阵容各有侧重,重复率不高,但都还是乐迷熟悉的老面孔,这对于Livehouse的常客来说,吸引力并不大。但对主办方而言,“票房号召力”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热门乐队档期竞争激烈,主办方必须提前筹备,提早发邀约、签合同。这样的结果就是市场浮躁,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各大音乐节抢人,阵容同质化情况较严重。

有人说因为疫情缘故,国外艺人很难入境,其实阵容同质化问题,在疫情发生前就存在,而且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国外音乐节能够几十年生存下来,它在整个的体验和概念上,都有非常强的一个核心理念,它每一年的艺人都会围绕着这个主题去搭配。娱乐文化观念的整合和输出,对于现在音乐节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方面国内很欠缺。”在戈非看来,并不是搞一点市集,做一些美食,就能做好音乐节。“内容设计、制作、体验方面,在整个核心理念的输出方面,会越来越具有自己的风格化,这是国内音乐节应该加强的。”

作为音乐节工作者,童欣坦言这是个系统工作。“了解特定音乐节所吸引的观众的真实特性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去设计音乐节的各种内容,从舞台到台下,不仅仅强调音乐的吸引,更多是让人找到自己的社群,与身边同样的观众产生融合,这样对音乐节品牌才有认同感和凝聚力。”王毅则希望主办方以“产品经理”的模式来制造音乐节,“以商业服务的方式来对待用户。跨界联合科技、旅游、体育、影视、二次元等多维度去扩展用户新的兴趣点,制造消费者在音乐节上新的嗨点。”王毅举了当年做恒大星光音乐节时的例子,“银川站的时候,有个姑娘因为受伤,脚骨折了,打了石膏,最后是拄着双拐到的现场,我们当时为她量身定制了游玩攻略,甚至还有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只因为她想看一次朴树的音乐节现场演出。我们当时还把她的故事拍进了我们音乐节的纪录片。”这样的体验才会让乐迷难忘。

三位业内精英虽来自各地,但不约而同都对成都充满期待,希望成都能够拥有自己特色的原创音乐节。“成都有很多有特色的公园,这样的公园城市,很适合做一些中小型的音乐节。可以化整为零,以不同的场景去打造不同的音乐现场。”戈非透露,他和团队正在筹备一个别具特色的音乐节,一切顺利的话将在6月后举行。在王毅看来,成都适合做成Fuji Rock这种形式、体量的音乐节。“城市的空间、人群、消费力和娱乐气氛都不错,如果政府能够给予指导和支持的话,其实是可以尝试的。”但他也指出,“单场音乐节场地要求比较特殊和多元,不是只要是公园就可以办音乐节,还是要实地考察人流、地理位置、交通、人口画像、运输、视野等。”

至于大家最为关心的门票价格,除了王毅觉得随着疫情控制越来越好会有些许回落外,另两位都直言可能还会上涨。“票价回落的可能性比较小,未来音乐节,会更细分化,更垂直化。同时,同类型音乐节品牌的竞争会更白热化。谁把住了商务赞助市场,谁牢牢抓住了核心观众的品牌认同,谁不断变化和适应未来观众的需求和观众培养,谁就是赢家。”童欣说。戈非表示,未来音乐节的方向是中小型且有创意的音乐节,“可能会把某一板块、某一体验做到极致。就像SXSW(西南偏南音乐节)一样,融入很多年轻人感兴趣的内容,科技类的沉浸式体验等等,派生出一些不一样的内容。”

责任编辑:宋璟

(原标题:各类音乐节遍地开花,为何门票价格却越来越高?)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