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心:在城市更新中完成文化迭代
摘要:“商旅文融合”是近期房地产行业内关注度很高的新概念,不过在王飞看来,不止旅游和文化有关,商业也和文化有关。甚至办公楼也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 成静
北京是元明清以来中华文化的荟萃之地,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众多。坐拥7项世界遗产也让北京成为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因此,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打造当世的中华文化高地是北京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清华大学文创院副院长张铮看来,除了厚重、恢弘、绵延三千年的历史,北京的文化中心定位更体现在文化产业从业人口数量大,文化产业增加值GDP占比高,文化消费潜力旺盛、样式多元等方面。同时,北京作为移民城市的本质,也使得其能够让全国各地的文化实现跨界“混搭”,从而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对于不同文化层次的包容性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包容性是我觉得文化特别有魅力的地方。所以我想文化中心本质上也是一个不断去更新迭代的概念和建设方式。北京建设文化中心的意义其实还是在于它融入全球文化的能力和让文化跨界混搭、交叉,产生新的文化形态、新的文化形式以及新的文化交汇模式的能力。而这一点我觉得是北京最有条件做,也是最有能力做的。”张铮说。
WeWork中国北方区总经理全斌作为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深度参与者之一,认为北京文化中心的定位是非常合适的,但如何给文化迭代是城市建设者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对此,仲量联行华北区战略顾问部总监王飞认为,这涉及到城市更新的问题。城市更新主要需要考虑人、功能和空间之间的关系,然后能把文化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方向上做迭代更新,包括传承。“人也在传承,人的文化功能也在传承、发展,承载这个功能的空间也在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所以三个都在同时演进。”
王飞举例说,北京现在强调中轴线做申遗,并且也在做“三山五园”(这一叫法是对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园林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统称。“三山”是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是指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和圆明园),但这些主要是拿原有的历史内容再去做传承和完善,更多是保护性的。但是其实北京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做一些功能性的调整。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大栅栏、前门等地,既有历史的传承基因,也要做一些现代化的功能方面的调整和使用功能上的利用。“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减量发展的理念和现代化的业态功能,或者说现代的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如何把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结合在一起?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探索的事情。”
全斌将企业看成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他认为,在当今社会,人们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工作场景中,因此很大一部分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企业。在某种程度上企业文化也参与了北京城市文化的构成。如何在不破坏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企业特色,是老城改造的重要议题。而作为企业,也应关注如何在实体空间里融入社群概念,并助力多元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商旅文融合”是近期房地产行业内关注度很高的新概念,不过在王飞看来,不止旅游和文化有关,商业也和文化有关。甚至办公楼也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解释道:“文化的表达往往会跟实际的功能和空间融合,变成一个提升城市活力的手段。就拿四合院来说,如果只是说它有几百年的历史,别人可能很难去接近它,但是如果有了文化的内容和功能,它就活了。这样大家就愿意去了解这座四合院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内容、风格,这些才会慢慢变成故事,讲给大众听。”
最后,张铮认为,北京建设文化中心还应关注年轻人创造出来的新文化。这个新文化有可能是新的形式,也可能是新的内涵或新的消费形态等。“我们要尊重年轻人,要把他们的文化创作热情激发出来。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活跃。”张铮说,文化要靠足够长的时间来积淀,因此要给新式文化以生长时间,不要轻易判断,也不要轻易去否定或肯定。“另外,文化中心建设肯定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我国提出到2035年将建成文化强国,离现在还有10多年的时间,这是大家的共同目标。但是,我认为,对于文化来说,我们可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北京这张文化名片才能达成。”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