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1600个亿元以上项目引领沈阳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2021-03-18 17:57 中国发展网 刘桂菊

摘要:下一步,沈阳市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切实把项目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对照国家中心城市“一枢纽、四中心”定位,积极谋划老、原、新“三篇大文章”。目前全市储备项目1497个,符合“老、原、新”三篇大文章项目518个,占比34.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刘桂菊报道 近日,本报记者就沈阳经济高质量发展采访了沈阳市发改委副主任王敬宇。王副主任表示,今年沈阳市经济持续向好,各行各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重大项目相继陆续开工。经济向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2017年以来,沈阳市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594个,项目数量年均增长3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其中:工业项目由117个增加到480个,累计完成投资1101亿元;服务业项目(不含房地产)由183个增加到624个,累计完成投资1471亿元;农业项目由16个增加到69个,累计完成投资90亿元;累计实施外资项目142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6.24亿美元。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呈现以下3个特点:

(一)项目建设质量持续提升。围绕头部企业,引进总投资百亿元以上项目有宝马新工厂、光控特斯联人工智能基地、正威国际稀谷等32个项目,其中,宝马新工厂成为国务院首批七个标志性外资项目之一;围绕汽车、机器人、现代物流等15个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恒大新能源汽车、机器人未来城、数字经济产业园、京东亚洲一号等产业链项目905个,推动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二)产业项目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在改造升级“老字号”方面,推进三一重装宽体车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华晨雷诺整车生产等重点项目362个;在深度开发“原字号”方面,推进米其林高性能子午线轮胎、新希望百万生猪现代产业化等重点项目198个;在培育壮大“新字号”方面,推进东软健康医疗产业园、国家材料研究中心等重点项目739个,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项目对经济拉动作用不断增强。一是民间投资迅猛增长,项目数量由2017年的395个增加到2020年的1198个,占比由63%提高到77%,民间投资额年均增长11.8%。二是人口数量持续增长,重大项目极大带动了人流集聚,2017年以来,沈阳人口净流入31万人,年均增长10万人。三是区域间合作不断深化,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总投资3112亿元的65个重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本钢(沈阳)技术研究院、特变电工与鞍钢配套合作等项目进展顺利;京沈对口合作深入推进,落实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等320个京沈对口合作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80亿元。

下一步,沈阳市将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切实把项目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对照国家中心城市“一枢纽、四中心”定位,积极谋划老、原、新“三篇大文章”。目前全市储备项目1497个,符合“老、原、新”三篇大文章项目518个,占比34.6%。实行“一联三帮”(市、区两级政府领导与项目单位建立一对多帮扶联系、帮助项目单位落实惠企政策、纾解建设困难、推进项目建设)项目工作机制,按照“三直一快”(直送、直办、直达、快办)要求,出台支持市场主体复苏政策,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强化用地、资金保障,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全年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达到1600个。

二、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5%以上,2020年增加值占GDP比重约9.7%,比201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25%,比2015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比重达57.7%,比2015年提高约2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重要动力源。

(一)培育了一批重点产业集群。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目录,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分为9大门类40个子类,我市产业覆盖其中38个子类。其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IC装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航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个产业已形成集群化发展。正在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二)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新松集团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企业,在国内自主机器人市场占有率达到20%。东软集团在中国软件出口企业和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中排名第一。三生制药在生物医药领域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研制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特比澳)自2006年上市以来保持独家生产优势,市场占有率100%,产品年产值达23亿元。芯源微电子成为东北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020年,全市共有省“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82家、“雏鹰”企业776家,高新技术企业2560家,较2015年翻四番,处于东北地区领先位置。

(三)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每年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00项。CT设备、生物医药生产线(CDMO)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天零部件增材制造技术、高端轴承技术、耐高温碳纤维、涂胶显影设备、真空干泵设备等一批技术和产品正在实现国产化替代。12英寸PECVD产品已成功在28nm以上集成电路生产线实现量产,正在进军5nm和3nm试验线。2020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占GDP比重达3%,比2015年提高0.49个百分点。

下一步,重点开展4方面工作。一是争取大数据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纳入全国布局。建设大数据中心国家枢纽节点,推动东北大学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型试验装置、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等4个项目纳入全国十四五规划。二是大力实施重大技术攻关项目。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三是加快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推动机器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IC装备等重点产业保持15%以上年均增速,到2025年占GDP比重达到18%。四是建立沈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培育储备库。在重大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