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产经 正文

中欧班列:2020年运行总体安全顺畅稳定 2021年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

2021-02-25 11:2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摘要:2021年,中欧班列继续市场化导向推进班列可持续发展,提升班列收入,降低线路成本;持续创新,夯实特色优势,持续拓展网络站点,完善立体多向战略通道,拓展境外海外仓、境内外还箱点等,提升全程供应链服务能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广范围畅通、更高层次开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高月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球航空和海运受到严重冲击,但中欧班列需求旺盛,成为国际抗疫合作“生命通道”,运行总体安全顺畅稳定。

展望2021年,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但市场前景更加广阔。

回望2020

——开行数量逆势增长,开行逐季上升

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逆势增长,开行量和载货量创历史新高,2020年全年开行中欧班列1.24万列、发送113.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50%、56%,综合重箱率达98.4%,年度开行数量首次突破1万列,月均开行稳定在1000列以上,运行安全顺畅稳定。

——成为国际抗疫合作“生命通道”,维护供应链稳定

中欧班列以其分段运输、运载货量较大、人员接触较少等安全快捷优势,成为疫情防控期间最为稳定、成本较低的运输方式。2020年中欧班列累计发送国际合作防疫物资931万件、7.6万吨,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畅通。

——需求持续旺盛,口岸进出境班列量创历史新高

由于中欧双边关系和互补的经济优势,中欧贸易逆势增长,加之疫情影响海运、空运减线减量,中欧班列需求激增。如作为中国外贸最发达的地区,2020年下半年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中欧班列开展对外贸易的刚性需求快速增加,经阿拉山口站、霍尔果斯站、满洲里、绥芬河两大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分别达5027列、4652列、3585列、217列,分别同比增长41.8%、37%、34.4%、77.9%,均为历史最高。

——箱源较为紧张,箱使费成本增加

受疫情影响,国际贸易流动的不平衡,集装箱缺口较为严重,同时海运费上涨明显,迅猛传导到中欧班列,出现全球箱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从2020年第三季度开始,中欧班列多条路线“一舱难求”“一柜难求”,但班列不含箱运价总体较为平稳,含箱运价有所上涨,但上涨幅度明显低于海运。

——集结中心示范效应凸显,开辟新的运营线路

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5个建设城市稳步推进,进一步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如2020年12月22日,中欧“商郑欧”国际班列的开通,提升郑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干支结合枢纽集散能级。

开辟新的运行线路来进一步分流,缓解传统运输走廊的紧张状况。如中欧班列长安号(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中国·西安)成功开辟出了重要的替代路线,选择经过BTK铁路和跨里海运输走廊,有效促进货物和服务的跨境流动和企业复工复产,更好地发挥国际运输新动脉的作用。

——创新班列+模式,服务新发展格局

“中欧班列+跨境电商”为班列提供更丰富的货源保障。如2020年,“湾区号”跨境电商班列、“跨境电商欧洲专列”分别在深圳平湖南站、义乌西站启程;中欧班列(郑州)累计运输出口跨境电商包裹2804万单、货值617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4%、334%。

创新产品提升增值服务。例如,郑州、沈阳中欧班列丰富了拼箱货物运输、中转集结、冷链、供应链综合方案等服务功能,其中2020年郑州中欧班列欧洲去程班列拼箱占比达到25%,回程班列拼箱占比达到43%以上。又如,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利用冷链恒温班列特色优势,保障货物安全运输。

拓展“运贸一体化”带动产业发展,完善班列“一单制”服务。依托遍布欧洲、中亚和日韩等地的业务网络,通过直采、直购,拓展线上线下销售网络渠道。2020年11月25日,郑州国际陆港与银行、保险、担保机构、国际贸易商代表共同签订了河南省国际陆路运贸互济发展战略框架协议。

中欧数字班列数字化水平明显提升。如2020年中欧班列(郑州)订舱平台累计完成超57000票线上订舱业务。

展望2021

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2021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将走出低谷,预期中欧贸易进一步增长,一方面中欧新线路的开通使运输能力有所增加,订单进一步增加。国铁集团推动签署《中欧班列全程时刻表编制与协作办法》的实施。另一方面,从综合运输角度看,海运和空运将有所恢复,民航“客改货”。全货机的增加也对中欧班列带来一定挑战。总体上中欧班列市场仍将保持增长势头,前景持续看好。

2021年,中欧班列继续市场化导向推进班列可持续发展,提升班列收入,降低线路成本;持续创新,夯实特色优势,持续拓展网络站点,完善立体多向战略通道,拓展境外海外仓、境内外还箱点等,提升全程供应链服务能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广范围畅通、更高层次开放,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运输研究部主任)

责任编辑:刘丹阳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