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
摘要: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升级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有自身的特色和内驱逻辑,同时也存在基础薄弱、资金缺乏、人才贫瘠等实际挑战,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激发。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2021~2023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将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行动计划》指出,应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领先企业推广供应链体系和网络化组织平台,打造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系统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带动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和订单、产能、资源等共享。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借助工业互联网实现数字化升级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中小企业的转型发展有自身的特色和内驱逻辑,同时也存在基础薄弱、资金缺乏、人才贫瘠等实际挑战,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尚未充分激发。
一是生产设备数字化基础薄弱,升级改造难度大、成本高。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大量中小企业还处于厂况差、机况差、粗放式的生产条件,生产所使用的设备种类繁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普遍较低,需要通过加装传感器、通信模块、控制部件等实现设备联网和数据联接,改造难度大、成本高,从而在客观条件上存在一定的挑战。
二是企业资金缺乏,升级改造主观意愿不强。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乏、供应能力差、持续经营能力弱等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数字化升级改造的投入成本高、投入产出不清晰、见效周期长,因此大量中小企业更愿意把资金用在对供应链、现有产品的简单技术升级上。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性,资金偿还能力弱,进一步导致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非常困难。在自身资金缺乏、外部融资困难的双重压力下,中小企业升级改造的主观意愿不强。
三是核心技术人才贫瘠,企业转型需要有力支撑。大量中小企业具有企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弱的特点,在订单排产、生产过程、设备状态、品质监管等方面非常依赖生产管理人员的经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核心技术人才是工业互联网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中小企业受限于自身的发展规模和资金状况,难以真正实现筑巢引凤,核心技术人才招不来、用不好、留不住,企业的转型升级缺乏有力支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催生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在更大开放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有4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消除信息不对称、打破发展不平衡的巨大潜力,其主要受众是广大中小企业。应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为目标,依托工业互联网实现跨企业、跨领域、跨产业的广泛互联互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应当鼓励龙头企业基于自身业务特点,结合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共性需求,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综合型、行业区域特色型、特定技术领域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工业互联网将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向上下游延伸,降低中小企业上云门槛和数字化成本,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加速中小企业开展网络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引导中小企业聚焦产业基础等细分领域,精耕细作,掌握独门绝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供应链管理,促进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新格局,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支撑制造业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