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还是现金?乘数效应来解密
摘要:3月2日,济南市宣布发放2000万元文旅消费券以刺激文旅消费复苏,支持旅行社、书店等文旅企业发展。之后,全国其他省市亦陆续跟进。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苗露/摄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记者 | 张洽棠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振兴消费市场成为各地政府恢复地方经济的“秘密武器”。相比我国主要采取发放消费券的形式而言,全球各国很多都采取直接发放现金的模式,这两种方式有何不同?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如何实现消费券的效用最大化?乘数效应成为解开两种模式差异的密码。
消费券而非现金:乘数效应扩大“战果”
3月2日,济南市宣布发放2000万元文旅消费券以刺激文旅消费复苏,支持旅行社、书店等文旅企业发展。之后,全国其他省市亦陆续跟进。
此次全国范围内的消费券形式不尽相同,但其设计思路大体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多数消费券均需消费满一定数量方可使用,且多为部分抵扣,仅少数消费券可全额抵扣。这样的设计意在使地方政府仅动用少量资金即可撬动更多的销售额,发挥消费券的杠杆作用。
第二,许多消费券限定消费项目。比如济南市发行的消费券仅限于文旅消费;河北省发放的消费券仅能用于体育项目。通过限定消费项目,地方政府可以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实现定向补贴。
第三,消费券需在领用后一段时间内使用。各消费券使用时间从1个星期到1个月不等。这种设置可以刺激消费者领券后尽快消费,力促政策效果尽快显现。
相比国内发放消费券,其他国家很多都采取了直接发放现金的模式。那么,面对消费快速下行,发放消费券和直接发放现金有何区别呢?兴业研究分析师张文达日前撰文表示,选择消费券政策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消费券政策可以定向支持受影响企业,稳定经济和就业。从各地公布的消费券政策来看,餐饮、旅游、文化、体育几个疫情期间受损最为严重的行业,成为各地补贴的重点对象。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服务业的复工进度显著落后于制造业企业。消费券可以显著带动行业造血能力提升,比单纯向企业输血可持续性更强,效率更高。
其次,消费券政策相较现金,更能提升乘数效应。疫情期间,消费快速下降主要是因为隔离需求导致的消费频次大幅下降。如果发放现金,居民更可能将钱存起来,等疫情稳定之后再进行消费,影响政策效果。此外,大多数消费券均设置使用门槛和抵用率,可以提高消费券的乘数效应,而现金则无法实现上述功能。消费券用多少兑多少较之现金可明显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
最后,消费券与互联网平台结合可以实现精准投放,降低政策成本。当前,各城市的消费券普遍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电子平台发放。这种方式是基于个人账户信息进行精准发放,避免消费券冒领、代领,同时大幅降低发放成本。
效用最大化:扩大覆盖人群,行业有所倾斜
发放消费券的初衷是促进消费回暖,那么,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成为关键。张文达表示,要实现消费券效用最大化,首先需要理解消费券。
第一,消费券政策短期可刺激消费回升。消费券政策效果与“双11”类似,通过大量的优惠活动,刺激消费需求短时间内快速释放。这能为面对疫情、金融风暴等重大突发事件冲击时的经济提供明显缓冲。
第二,消费券对居民长期消费影响有限。“双11”促销不会天天有,居民也不会因为一场优惠活动就改变自己的长期消费支出。同样,消费券政策多为短期优惠,不影响居民长期收入,也就很难对长期消费产生影响。许多持有消费券的居民即使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消费,若后续经济乏力,则仍可能逐渐减少开支以平滑消费。
第三,消费券可定向支持相关行业、培养消费习惯。店家优惠力度越大、平台流量支持越大,商品消费无疑将有更好表现。同样,政府也可以通过更低的使用门槛、更高的优惠力度提高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起到行业扶持、政策引导的作用。
张文达表示,要实现消费券政策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利用好消费券这一手段实现营业额的最大化。可以尝试消费券由商家自行设计推广、优惠金额在一定额度内税前抵扣的模式。发挥消费券效用的重点是投其所好。政府主导下的消费券通用性强,但是灵活性、针对性较弱,容易出现消费券与领券者需求错配的现象。比如,很多人都在讨论自己领到了南京的体育券,却实在是没有消费需求。这就导致体育券扶助体育行业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而商家自主设计推广模式下,一方面,商家凭着对重点客群的理解,在设计消费券时更能抓住消费者心理,促进消费提升;另一方面,消费者更容易获得自己最想要的消费券,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