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IPO首过关,AI芯片低迷中何去何从
摘要:成立于2016年的寒武纪,经历多轮融资,始终备受资本市场追捧。但耐人寻味的是,此次IPO过关,舆论反响似乎并不热烈,冷静到甚至有些冷淡。
王晓涛
上交所6月2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国内AI芯片独角兽寒武纪成功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待注册通过后,寒武纪将成为A股第一家纯正AI芯片设计公司。此前,公司在问询函回复中表示,保荐机构预计估值在192亿~342亿元。
成立于2016年的寒武纪,经历多轮融资,始终备受资本市场追捧。但耐人寻味的是,此次IPO过关,舆论反响似乎并不热烈,冷静到甚至有些冷淡。
在AI芯片设计初创企业中,寒武纪公司是少数已成功实现产品流片且规模化应用的公司之一。不过,作为初创公司,身为独角兽的寒武纪经营业绩并不理想,数据显示,2017~2019年,寒武纪连续三年净利润亏损,但过去三年,公司研发投入均超过营收规模,三年合计投入8.13亿元进行研发,是三年累计营收的142.93%。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纪就持续经营和预计市值问题回复上交所称,今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55.26万元,同比减少18.91%,主要是从华为海思取得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授权业务收入同比下降较大。事实上,寒武纪与华为颇有渊源。2017年,寒武纪AI芯片产品成功打入华为的旗舰手机,华为海思在2017~2018年均是寒武纪的第一大客户。在短暂的时间内即进入华为供应链,当时为寒武纪加分不少,不过在海思选择自研AI芯片后,寒武纪的业绩随之受到明显影响。
其实,市场冷淡的原因不止华为海思的逐步退出,更重要的原因是整个AI芯片陷入低谷。年初,传来全球知名的AI芯片企业Wave Computing公司即将破产的消息。而在国内,AI芯片同样处境不佳,一方面IPO不易,AI独角兽旷视科技、商汤科技赴港上市接连受挫,同时由于资本寒冬来临,融资日益困难,而以烧钱著称的AI芯片开始出现“钱荒”。
曾几何时,就在4年前,AI独角兽开始在资本市场上演融资竞赛,其疯狂程度令人瞠目结舌。而现在,业界标杆之一寒武纪IPO成功,却让人感到整个市场的凉意。其实,此前并非无人拉响警报。早在2017年年底,创新工场董事长、CEO李开复就曾公开预言:“AI项目(融资热)是今年上半年开始的,融资差不多够18个月花,明年底估计有一批公司倒掉。”
2018年4月,在2018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暨“IC中国”峰会上,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少军表示,从事AI芯片研究的设计公司何去何从,将是一个非常残酷的问题。当时,他甚至以略显悲壮的语气说:“不管什么结果,AI的发展一定需要一批先驱,它们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AI发展最令人钦佩、最令人动容的伟大实践。”事实上,魏少军并非首次提出这一多少有些悲壮的观点。就在这场峰会一个月前,他在一个会议上同样表示,AI芯片的发展很可能在未来2到3年遭遇一个挫折期,今天以满足特定应用为主要目的的AI芯片需要思考何去何从,今天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创业者将成为此次技术变革中的先烈。
应该承认,魏少军的预测非常准确。同年,中国AI芯片四小龙之一——与云天励飞、寒武纪和地平线共同被称为“天寒地鉴”的深鉴科技,被美国的赛灵思收购,一时间议论纷纷。
在魏少军所展示的AI芯片全产业链的版图中,既有谷歌、Facebook、百度、阿里巴巴这些大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华为、三星、苹果这样的终端企业,他分析道:“做AI芯片的人非常难受,我们看不见他们的未来在哪儿,因为AI芯片的功能很可能会被集成到手机的芯片中。”
其实,担忧这点的并非魏少军一人。一位业内专业人士就对笔者表示:“AI技术的出现并不会影响芯片行业发展多年的规律,就未来看,基本不会存在AI芯片,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的芯片会逐渐将AI的功能包纳进来,AI芯片会成为它的一部分。AI芯片创业公司如果不能在特定的行业中建立自己的系统,生命力就不会特别长久,前景并不看好,没有生存的空间。”
估值高、盈利能力不足、持续亏损,是AI芯片的现实。而能否大规模盈利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即便盈利也需要时间慢慢等待。此前,互联网成为巨头诞生的摇篮,曾经异常火热的AI芯片领域,或许会有独角兽最终成长为巨头。但眼下,AI芯片的独角兽却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要么努力上市筹资,要么后退黯然离场。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