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盲盒!16亿暴利背后,它从来不是割韭菜神器(2)
摘要:盲盒的背后站着形形色色的潮玩设计师。它绝不是一个普通人在偶然间迸发灵感就能造就,而是来源于设计师对于艺术的感悟,对于自我的映射。
真正造就消费主义陷阱的,是盲盒本身?还是炒盲盒的那些人?
在消费者是成年人的前提下,他完全可以自主控制自己的购买欲和衡量自己的消费实力。如果一个人因为过热的市场现象,丧失理智、过度消费,那只能说明他自我控制力不足。
将盲盒换成是口红、球鞋等物品,盲目消费的现象依然存在。那真正有问题的,是物品,还是消费心理?
过度的疯狂值得被批判,如果只是聊以消遣,又凭什么被指责?
盲盒能够发展到今天,绝不能被一句“割韭菜”盖棺定论。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去年,有自媒体预言,当超过30%的人意识到盲盒没有价值的时候,这种热潮就会自然消散。
我想,他可能是低估了“无用之物”的价值。
一切正如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所说:“看起来无用的事情,其实充满了向往。”
如果这个世界只有“有用的事物”,那这个世界会变得有多无趣?
诗歌“无用”,但我们依然在吟唱《水调歌头》、《春江花月夜》。
艺术“无用”,但我们依然在赞叹梵高的《星月夜》、莫奈的《日出 · 印象》。
要知道,生活不只是满地的六便士,还有头顶上皎洁的月亮。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不为外人了解的精神价值,或许就是盲盒被误解的原因。
现代人为什么痴迷于盲盒?
因为在忙碌的生活之外,他们实在太需要一点小确幸。他们购买的不只是盲盒本身,还有投射出来的快乐和满足。
玩过盲盒的人都记得,在拆盲盒包装之前那微微颤抖的指尖和塑料袋被慢慢撕开的声响,那一刻获得的灵魂的共振,是宛若高潮一般的存在。
拆开盲盒之后,无论眼前的玩具是否如你所想,你所获得的兴奋或者失落,都是难得的情感体验。
在“葩趣”这个潮玩社区里,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快乐:
有玩家惊呼“欧气附体”,兴高采烈地拍下抽中的“大娃”;有玩家用颜料给玩具“整形”,获得了双倍的快乐;有玩家用玩具搭建起一个“夏季野外”的场景,脑补了一出童话故事。
盲盒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它还附着着感情。消费者买单的,不只是玩具,还有快乐。这正是盲盒能迅速席卷中国市场的关键。
事实上,用合理消费的姿态去追逐生活的梦想,并没有什么不妥。
这一切可以用知乎潮玩社区的签名来解释——
我们不是乱花钱,我们是把钱变成了喜欢的样子。
作者:小小高
责任编辑:宋璟
(原标题:被误解的盲盒!16亿暴利背后,它从来不是割韭菜神器)